剥削现象的由来及其道德判断问题(精)

2004年9月 Meizhong Jingji Pinglun,ISSN1536-9048 總第四卷,第9期(總第34期) 美中經濟評論 USA-China Business Review(Journal),Inc.,USA 剝削現象的由來及其道德判斷問題

廣東省委黨校研究生部 曹雲千*

摘 要:本文從一個簡化的人類社會模型的分析出發,指出剝削現象的産生不能歸咎于生産資料的私有制,而是源自稀缺性的生産資料變爲私有,幷以不平等的方式分配。剝削是一種經濟現象,它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對于符合社會道德的剝削現象我們不應該一概否定,但是對于那些違背社會道德的剝削現象我們也必須用制度建設和法律手段去限制和打擊。

關鍵詞:剝削 私有制 生産資料私有制 簡單再生産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剝削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其定義是:“社會上一部分人或集團憑藉他們對生産資料的占有,無償地占有另一部分人或集團的剩餘勞動。”馬克思主義對于資本主義的譴責正是圍繞剝削這一概念,以勞動價值論爲理論基礎而建構的。從歷史的分析來看,剝削是原始社會末期公有的生産資料被私人瓜分,伴隨著私有制的産生而産生的,所以我們很容易把剝削和私有制聯繫起來,幷得出如下的結論:“一切以生産資料私有制爲基礎的社會,都是少數人剝削廣大勞動人民的社會,都是存在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的社會”,“剝削制度、兩極分化的深刻經濟根源在于生産資料私有制,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必須鏟除生産資料的私有制”。但是,本文首先試圖論述的是:生産資料的私有制幷不是剝削産生的根源。

我們設想一個簡化的人類社會模型,該社會的基本特徵如下∶

1、該社會由1000個成員組成,幷且這1000個成員都具有相同的生産技能。 2、該社會只有一種消費品——玉米,每個成員每年消費玉米1單位。即該社會1年消費1000單位的玉米。 3、由于資源的稀缺性,每個成員一開始都只擁有0.5單位的玉米作爲種子。即該社會擁有500單位的生産資料。

4、生産玉米的方式有兩種:

A:3個月勞動+0單位玉米種=1單位玉米(可以設想爲采集野生玉米);

B:1個月勞動+1單位玉米種=2單位玉米(或1單位玉米消費品+1單位玉米種)。 5、假設該社會僅僅維持簡單再生産。 從整個社會總體來看,這個社會需要生産出1000+500=1500單位的玉米總産品。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生産這些玉米所需的最少的勞動總時間是利用B生産方式的生産1000單位玉米的500個月和剩下的利用A方式生産500單位玉米的500×3=1500個月的總和,也就是2000個月,稱作社會必要勞動總時間。平均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勞動時間是2個月,稱其爲按成員平均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當然這裏所說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與馬克思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不同的)。注意,這兩個時間在技術、資源、勞力、消費總量等條件固定的情况下是固定的,不會隨著資源分配方式的變化而變化。

如果僅僅是維持社會的簡單再生産,那麽這個經濟會得到怎樣的均衡解呢?我們首先要清楚,每個成員在一年中需要生産出的玉米總量是1.5單位—1單位用來消費,0.5單位是補充初始擁有的玉米種子。首先,由于每個成員都偏好于閑暇,而不是勞動,所以他們更偏好于最有效率的生産方式,也就是B。這樣,每個成員先選擇利用B方式生産,投入0.5月和0.5單位的生産資料—玉米種,他將收穫1單位玉米。現在生産還沒有結束,他還必須生産出0.5單位的玉米,此時他只能選擇A方式,即投入1.5個月的勞動去 *

曹雲千,廣東省委黨校2003級研究生;通訊地址:廣東省委黨校研究生部學2樓207室,郵編:510053;電話:020-83709694;Email:cao_yun_qian@163.com、cao_yun_qian@avl.com.cn. 26

剝削現象的由來及其道德判斷問題

生産。這樣,整個的生産過程,每個人的勞動時間都相同幷且等于按成員平均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2個月。勞動過程如圖1所示 。

劳动过程(劳动时间+生产资料) 劳动成果 生活消费 + 年末玉米存量 1.5单位玉米 1.5个月+0.0单位玉米 1.0单位0.5单位0.5个月+0.5单位玉米 1.0单位玉米 (圖1) 以上只是該模型的一種均衡形式,在這一均衡中社會成員之間是自給自足的,沒有市場的存在,成員之間也不存在交易行爲和雇傭勞動。但是,我們還可以得到處于完全競爭條件下的一個市場經濟社會的均衡狀態,比如我們假設社會成員可以分爲兩組:一組爲H,由750人組成,另一組爲S,由250人組成。其中H組的人只以A方式生産玉米,S組則只用B方式生産。這樣S組因爲要租用H組的玉米種進行生産,所以成爲出賣勞動力的人,H組則成爲雇傭勞動的人。如果還是維持簡單再生産,這個社會將達到怎樣的均衡呢?我們先看S組,整個社會的500單位的玉米種現在都由這些人用來投入生産,每個人都有2單位的玉米種子,所以他們每個人投入2個月的勞動得到4單位的玉米,其中1單位他用來消費,0.5單位用來補充自己原來的投入,現在還剩餘2.5單位玉米,當然他不能全部據爲己有,因爲他還要向H組的人交租金,他願意向H組繳納多少租金呢?對比他沒有租用玉米種子,自給自足時的情况,他現在工作兩個月淨剩2.5單位,所以他願意支付的玉米數量xS?2.5(单位),整個S組願意支付的玉米數量XS?2.5?250?625(单位),如果大于這個值,就會損害他們的利益,他們寧願不租用H組的玉米。再看H組的情况,他們把玉米種都租給了S組,所以他們只能以A方式來生産,他們每個人先工作2個月,收穫要1.5?2單位玉米,要滿足他的生活他還需3 0.5单位玉米 255?單位的玉米,整個H組還需要?750?625單位玉米。現在他還會繼續投入勞動嗎?因爲每個366成員都是偏好閑暇的,對比他們不出租玉米種時的情况,他們將不會再工作,而是向S組索取租金來補充剩55餘所需,每個成員希望得到的租金收入xH?(單位),整個H組希望得到的租金收入XH??750?625單

66位,如果小于這個值,他們寧願不出租自己的玉米種給別人。所以,在完全競爭的公平市場交易的條件下,如果兩個組要達成協議則只有一個解,也就是使XH?XS?625單位,租用玉米種的價格是625單位的玉米。

這種情况下,不論是H組還是S組,每個社會成員的勞動時間都相同,幷且等于按成員平均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2個月。整個生産、分配情况如圖2所示。

27

剝削現象的由來及其道德判斷問題

S組(250人) H組(750人)

每个成员: 2个月+2单位玉米 每个成员:2个月+0单位玉米

总 体: 500 个月 + 500 单位玉米 H向S出租玉米 总 体:500个月+0单位玉米

总 体:(1000-625)=375单位 总 体:(625+500)=1125单位

125单位+375单位 375单位 S組生産成果 H組生産成果

每个成员:4单位玉米 每个成员:2/3单位玉米 S組分配結果 P組分配結果

(圖2)

我們可以看到,在以上的模型中,生産資料是私有的,幷且存在著雇傭勞動,這時也不存在剝削的情况——每個人的勞動時間是一樣的,每個人的收入和消費也都是一樣的。所以生産資料私有和雇傭勞動幷不是剝削出現的充分條件,幷不能說生産資料私有制是剝削的“經濟根源”,那麽剝削是怎樣産生的呢?我們看下面的社會假設。

還是前面所說的那個社會,僅僅改變原來的生産資料平等占有的情况,現在假定有10個富人構成H集團,他們每個人擁有50單位的玉米(我們先不管他們是憑藉什麽手段占據了如此多的財富),剩下的990個成員則沒有一點生産資料,構成S集團,他們擁有的唯一財産就只是自己的勞動力,這個社會將産生怎樣的均衡呢?首先,我們看如果不存在交易的情况,沒有財産的S集團的人要維持生活就不得不利用A方式工作3個月,收穫1單位玉米;而富人們則每個人投入1單位玉米,工作一個月收穫2單位的玉米,而有49單位的玉米種子閑置。這時候就出現了不平等,兩個集團的勞動時間是不同的,或者說出現了剝削,大多數人的勞動時間爲3個月,超出了按每個成員平均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然而,這一安排不是一種均衡,富人們可以到勞動市場去雇傭勞動來利用閑置的玉米,假定每一個富人都願意雇傭S組的人來使用他們的有形資本——玉米,如果工資率爲2個月勞動支付1單位的玉米(或者說工資是每個月1/2單位玉米),那麽S組的每一個人都願意向富人或者說資本家們出賣勞動,因爲這種勞動要比工作3個月才得到1單位玉米的A方式强得多,但是雇傭全部的990人需要的玉米種子數量爲2?990?1980單位玉米種子,而社會擁有的總的玉米數量是500單位,所以不可能雇傭全部的990個人,勞動市場的勞動力供給遠遠超出了資本家的勞動需求,資本家必然會降低工資價格。對于S 組的人來說只要是工資高于每個月1/3單位的玉米就都會選擇出賣勞動力,這樣的話就都會出現勞動力供過于求的情况,所以資本家不會給出大于這個價格的工資,但是工資如果低于每個月1/3單位玉米,S組的人也都不會出賣勞動力,所以在勞動市場上均衡的工資價格是每個月1/3單位玉米,在這一工資下,S組的人受雇傭和自己生産需要投入的勞動時間是一樣的,所以沒有人會在意到底選擇哪一種勞動方式。資本家集團總共有500單位的玉米種子,需要的勞動量是500個月的勞動時間和

50032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