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科 目 教学时间 学习者分析 语文 1课时 教学对象为2015级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好、学习兴趣大、学习自觉性也高。初中时他们已经学过《背影》、《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紫藤萝瀑布》等散文名篇,老师强调过散文的朗读。但是,他们在朗读上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熟知朗读的要求与技巧、能够较好朗读的学生还是少之又少的。因此,在教学中,侧重朗读技巧的系统训练,提升学生对朗读的认知和朗读水平。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朗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养成文学欣赏的好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能力迁移法、分组讨论法。 2、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继续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诵读法、比较法、练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课件用于补充展示有关朗读的要求和技巧;音频资料用于播放课文朗读片段;朗读评价反馈表则用于学生的多重评价——自评、互评和师评。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朗读的三个层次要求,即正确朗读、流畅朗读、传神朗读。 2、理解朗读的基本技巧。 3、掌握常见朗读标记符号。 教学重点、1、什么是朗读 难点 2、朗诵前的准备 3、朗读的技巧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朗读技巧的教学设计方案 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学活动1 播放录音,震撼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问:录音读的好吗?你想读的这么精彩吗?你怎样才能读精彩呢? 学生答。 好,同学们提供的建议很好。我们常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要读好一首诗词,一篇文章,我们一定要做到“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如果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情感,比较容易,可我们如何能在朗读中尽情发挥别人的情感,把诗歌读的震撼人心呢?这需要一些朗读技巧,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朗读的技巧,希望对同学们的朗读有帮助。 二、朗读的概念 朗读:(三方面认识)依据文字作品进行的口语表达;朗读材料覆盖一切文字作品;由表现形式看,不依靠表演等手段介入。 朗读与朗诵有区别也有联系,朗诵材料主要是文学作品,朗诵带有一定的表演性。我认为,朗诵是在朗读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教材在对朗读要求的讲解中基本是参照朗诵的要求。 三、朗读前的基本要求: 1、扫除语言障碍。 首先排查生僻字词,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如上面一诗中“滟”(yàn)、“ 霰”( xiàn)、“纤”( xiān)纤(qian)夫。 其次发音正确,吐字清晰,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 再次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2、深入地理解文本。怎么理解文本呢? 首先,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万章下》 引申出“知人论世”,背景资料的了解对理解文章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注明这篇散文是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就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文章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作者笔下的荷塘是那么静、那么美,但是从文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作者并非只是来到荷塘边欣赏月色,而是在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情感,那么他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这就要从写作背景进行探讨,1927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屠杀,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作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他选择了“暂时的逃避”,然而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写照。 了解了这些背景,再来阅读文本,就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 其次,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各种感知能力,使情景再现,揣摩作者想要传递出的情感,把握情感以后,还需要通过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才达到朗读的目的。 四、朗读的基本技巧 通过朗读来表达思想感情是需要技巧的,下面看一下朗读的基本技巧: 1、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停顿的类型 (1)生理性停顿:作品中人物说话时由于换气或语噎、哽咽、气喘吁吁、欲言又止等生理现象造成的停顿。在朗读中要给予象征性的、恰当的突显。 (2)语法停顿:由整个语句的结构层次即语法关系形成的停顿。 (3)逻辑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作的停顿,靠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 逻辑停顿包括:并列性停顿、陈述性停顿、转折性停顿、强调性停顿。 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1、顺应语法的停顿。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有时也可以突破标点的限制。(见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2、显示层次的停顿。 文章的层次可以借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一般说来,文章中的节(段)这样的大层次比较容易划分,而一节(或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中,也往往有有更小更细的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并用朗读中的停顿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1: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鲁迅《祝福》) 例2.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鲁迅《祝福》) 3、体现呼应的停顿。文章中的呼应关系在朗读时主要通过停顿来体现的。全篇整体性的呼应较易把握,而文章中的局部的呼应关系,往往由于朗读者的忽略而造成呼应中断,或呼应模糊,因此影响了语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