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保护信息管理子站通用技术规范(范本)

智能终端专用技术规范(范本)

2.4.5.3 数据的存储子站系统的数据存储能力应能保证在主子站通信短时中断时,不丢失任何数据;通信长时间中断时,重要事件不丢失。

2.4.5.4 信息分类子站系统应支持对装置信息的优先级划分。信息分级原则可配置,提供配置手段。 当保护装置处于检修或调试时,子站系统应能提供对相应保护信息增加特殊标记上送主站系统的功能。 2.4.6 子站系统高级应用。子站系统高级应用作为子站系统的可选功能,在本技术规范中不作强制要求。 2.4.6.1 故障报告的形成。保护动作时,子站系统根据收集的信息自动整理故障报告,内容包括一、二次设备名称、故障时间、故障序号、故障区域、故障相别、录波文件名称等。故障报告以文本文件(.txt)格式保存,并通知到主站系统,在主站系统召唤时按照通用文件上送。

2.4.6.2 简化故障录波功能。子站系统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故障录波器的波形文件,判断出故障元件,将其对应的电压、电流和原波形中的开关量重新形成一个新的简化波形文件。

2.4.6.3 时间补偿功能。对支持召唤时标的保护装置,为防止保护设备的时间误差过大,子站系统应能根据保护装置与子站系统的时间差对接收到的保护事件和波形的时间进行调整。 2.4.6.4 接受来自于主站系统的强制召唤命令。子站系统接受到主站系统发出的对接入设备的强制召唤命令后,应中断当前的处理过程,立即执行该命令。 2.4.6.5 通过开关变位信息触发子站系统与保护通信。子站系统应能通过获取断路器等一次设备的开关位置变化信息,进而触发子站系统与相应保护进行通信,提高子站系统获取信息的有效性。 2.4.6.6 通过波形文件触发子站系统与保护通信。子站系统应能从录波器的波形信息中获取开关变位信息,进而触发子站系统与相应保护进行通信,提高子站系统获取信息的快速性。

2.4.6.7 定值比对。子站系统应具备召唤定值并自动进行定值比对功能,当发现定值不一致时,给出相应的提示。

2.4.6.8 接入设备状态。监视子站系统对接入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在检测出接入设备异常时,给出相应的提示信息。

2.4.6.9 远程控制。子站系统可根据需要,对接入设备进行远程控制,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定值区切换:能够通过必要的校验、返校步骤,完成远方对指定接入设备的定值区切换操作,使其工作的当前定值区实时改变。

定值修改:能够通过必要的校验、返校步骤,完成远方对指定接入设备的定值修改操作,使其保存的定值实时改变。应支持批量的定值返校和批量的定值修改操作。

软压板投退:能够通过必要的校验、返校步骤,完成远方对指定装置的软压板投退操作,使其软压板状态实时改变。应支持批量的软压板返校和批量的软压板投退操作。 2.4.7 子站系统信息发送。

2.4.7.1 向主站系统发送信息。子站系统应能够支持按照不同主站定制信息的要求向主站发送不同信息。支持定制信息的优先级。

2.4.7.2 通信监视功能。子站系统应能够监视与各个主站系统通信状态,及与保护装置和录波器装置通信的状态,当发生通信异常时,能给出提示,并上送主站系统和监控系统。

2.4.7.3 子站系统自检和自恢复功能。子站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随时对自身工作状态进行巡检,如发现异常,主动上送主站系统和监控系统,并采取一定的自恢复措施。

2.4.7.4 远程维护支持功能。子站系统独立配置时应支持远程维护功能,通过网络远程对子站系统进行配置、调试、复位等。

2.4.7.5 时钟同步。子站系统优先采用SNTP对时方式,可接收IRIG-B时钟同步信号,并可根据需要对所接保护装置和故障录波器等智能设备完成软件对时。 2.4.8 子站系统的安全性。

2.4.8.1 子站主机独立配置时应采用安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2.4.8.2 子站维护工作站应具有严格的权限管理,支持用户按照需要设置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及用户

组。所有的登录、查询、召唤、配置等功能都需有相应权限才能执行。 2.4.9 用户权限管理:

1) 权限分级:应对不同的用户设定不同的权限,用户权限管理可依据调度管辖范围,系统维护员,

普通用户。

2) 主站的系统管理员:有最高权限的用户,可检查子站系统的配置、修改数据的设置等。 3) 高级用户:有普通用户的全部权限,并可访问子站系统的数据库,调用有关数据。 4) 系统维护管理员:管理子站系统,管理用户,并实施就地控制。 5) 普通用户:仅可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查询、浏览、打印等。

2.4.10 子站系统的维护。变电站负责管理保护子站系统的工程师通过主机对系统进行诊断、管理、维护、扩充等工作。

2.4.10.1 功能维护。对各种应用功能运行状态的监测,显示画面的在线编辑。

2.4.10.2 系统的可维护性。系统的硬件,软件设备应便于维护。各部件都应具有自检和联机诊断校对能力。应为工程师提供完善的监测维护手段,以便准确、快速判断故障。 软件应有备份,便于工程师安装启动。应用程序应易于扩充,数据库应为用户程序留有接口,便于用户自行编制的程序加入系统中运行。

2.4.10.3 系统的容错能力。软、硬件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当各种软、硬件功能与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通信出错,以及当运行人员或工程师在操作中发生一般性错误时均不引起系统的任何功能丧失或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意外情况引起的故障,系统应具备恢复能力。

2.4.10.4 系统应遵循开放的原则,应选用国际上标准化的、通用化的、成熟的和先进的计算机产品,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

2.4.11 子站系统硬件配置。子站系统宜采用和监控系统一体化配置模式,具体的硬件配置要求参见国网公司智能电网二次设备采购标准中的《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2.4.12 子站系统软件配置。

2.4.12.1 子站系统宜采用和监控系统一体化配置模式,具体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人机界面、图形接口、网络通信协议要求参见国网公司智能电网二次设备采购标准中的《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2.4.12.2 应用软件。应用软件的系统功能要求已在2.4.2中描述。应用软件的结构应具有灵活性,对各种功能采用模块式连接,当某一种功能运行不正常时,不应影响其他功能的运行。 2.4.13 子站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2.4.13.1 可靠性指标:

1) 系统可用率≥99.9%;

2) 系统主设备的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少于30000h。 2.4.13.2 电源:

1) 额定交流电压:220V;

2) 额定直流电压:220V/110V;

3) 直流电压允许偏差:-20%~+10%; 4) 直流电压纹波系数:不大于5%。 2.4.13.3 通信能力:

1) 一般要求。

可同时接入装置的台数必须满足站内设备接入要求,接入单元支持分散安装; 可支持同时转发给不少于4个主站系统。

2) 接口要求支持。使用DL/T 860标准作为基本网络通信协议。 2.4.13.4 存储容量保证连续发生的故障数据不丢失;重要事件信息在传送到主站之前的存储时间至少

智能终端专用技术规范(范本)

为7天。

2.4.13.5 信息传送时间要求:

1) 保护事件(启动、告警、动作、复归):由装置到子站系统时间≤5s; 2) 故障简报(不包括波形):≤30s;

3) 经子站响应主站查询接入设备时间:一般≤5s,上传定值及录波文件≤5min。 2.4.13.6 时钟精度:

1) 系统自身时钟精度:24h误差不大于±5s; 2) 对时精度:误差不大于1ms。 2.5 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工作范围和职责:

1) 完成全站保护IED设备和子站系统之间的联调工作,确保全站保护IED设备与子站系统之间

实现互操作。

2) 提供符合DL/T 860标准的客户端软件,支持读取变电站的保护装置配置,便于保护信息的

读取。

3) 完成其他与集成相关的工作内容。 2.6 屏体及其他要求

2.6.1 子站系统若独立配置,屏体要求详见《国家电网继电保护柜、屏制造规范》。

2.6.2 内部配线的额定电压为 1000V,应采用防潮隔热和防火的交联聚乙烯绝缘铜绞线,其最小等效截面不小于1.5mm2,但对于 TA、TV和跳闸回路的截面应不小于2.5mm2。导线应无划痕和损伤。卖方应提供配线槽以便于固定电缆,并将电缆连接到端子排。卖方应对所供设备的内部配线、设备的特性和功能的正确性全面负责。所有连接于端子排的内部配线,应以标志条和有标志的线套加以识别。

2.6.3 所有端子采用额定值为 1000V、10A,压接型端子。电流回路的端子应能接不小于 4mm2的电缆芯线。TA和 TV的二次回路应提供标准的试验端子,便于断开或短接各装置的输入与输出回路;对所有装置的跳闸出口回路应提供各回路分别操作的试验部件或连接片,以便于必要时解除其出口回路。一个端子只允许接入一根导线。端子排间应有足够的绝缘,端子排应根据功能分段排列,并加入可进行标注的隔离件,至少留有 10%的备用端子,且可在必要时再增加。端子排间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外部电缆的连接。断路器的跳闸或合闸回路端子、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不应布置在相邻的端子上。 屏上跳闸回路应采用能接4mm2截面电缆芯的端子,并且跳闸回路的公共端子应采用多个端子的连接方式(跳闸回路端子应不少于6个连接端子),以保证一个端子只允许接入一根电缆芯。断路器的跳闸及合闸回路不能接在相邻端子上。屏上电源回路应采用能接 4mm2截面电缆芯的端子,并且要求正、负级之间应有端子隔开。

2.6.4 屏面上信号灯和复归按钮的安装位置应便于维护、运行监视和操作。

2.6.5 屏上的所有设备(包括继电器、控制开关、熔断器、空气开关、指示灯及其他独立安装的设备),均应有便于识别铭牌或标签框。

2.6.6 屏柜所有空气开关应设在门外。

2.6.7 柜上设备应采用嵌入式或半嵌入式安装和背后接线。

2.6.8 对于必须按制造厂的规定才能运行更换的部件和插件,应有特殊的符号标出。

2.6.9 户外布置屏柜要求:柜体防护等级IP54级,选用高强度钢组合结构,采用亚光不锈钢或不锈钢喷漆,其壁厚不小于2mm,并充分考虑散热的要求。屏柜应有良好的防电磁干扰的屏蔽功能。正面设有可靠接地的绞接门并具有把手及门锁。门上方应设置防雨檐。门上应设有透明窗,以监视内部的吊牌和指示器。柜底部应有可开启或敲落的孔洞,以便使所需要的电缆进入柜内。柜内下方应设有接地铜排和端子,接地铜排的规格为25×4mm2,接地端子为压接型。接地铜排应方便引出与屏蔽铜网连接。柜体尺寸根据实际设备容量来定,其余要求同户内柜体。

2.6.10 光缆光纤穿过金属板孔及沿结构件锐边转弯时,应装保护套及衬垫。纤芯尾纤弯曲的曲率半径应不小于30mm。引入光纤进入机架时,其弯曲半径应不小于光缆直径的15倍。光缆金属部位与机架绝缘。应具有光缆终接装置。光缆进入屏柜后经安装在屏柜后立柱上的光缆盘线架在屏柜侧面固定,光纤配线架安装在屏柜后立柱上与光缆固定架同一水平位置,光缆顺着光缆盘线架进入光纤配线架。光纤配线架直接安装在屏柜后内立柱上。 3 试验

3.1 工厂试验

3.1.1 为保证工程进度,确保系统满足标书的性能指标要求,买方将保留参加卖方的工厂试验的权利,卖方应予配合。 3.1.2 集成试验。集成测试主要是测试系统各模块的基本功能是否实现且达到用户的需求标准,这是决定该系统功能是否完善的重要前提,必须严格测试。 3.1.2.1 数据采集:

1) 子站系统自检 :

a) 自动检测子站系统与每一套微机装置的通信情况,并及时上送到主站。 b) 将异常信息记入数据库,并自动传送给主站系统(如果要求传送)。 2) 信息采集 :

a) 信息分类。

装置参数:定值清单、软件版本、软件校验码、压板信息等。

装置状态:当前定值组别、开入量状态、模拟量信息、装置与子站的通信状态、装置的检修状态等。

装置报告:装置正常、异常、启动、动作时产生的报告。

b) 信息存储。为确保子站信息不丢失,子站系统具有相当容量的存储介质,将每次收到的信

息进行存储,以方便用户对故障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存储信息时做到每次收到的信息与上一次记录进行比较,若有变化则记入数据库,没有变化时无须保存以减少信息存储的冗余度;存储信息包括保护及录波文件数据。 数据库容量应没有扩充的限制。 数据库应有完善的自动备份功能。

在子站系统本身发生故障后恢复时,数据库能自动恢复到系统故障前的状态。

3) 强制召唤。子站需能够及时响应主站或工作站下发的强制召唤命令,即可以打断当前事务优先

响应主站的召唤操作;强制召唤主要包括召唤装置录波列表、录波文件以及定值信息。 4) 远方控制(可选功能)。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完成对装置的定值修改、定值组切换、软压板投退、

对时等远方控制操作。

3.1.2.2 子站智能预处理:

1) 实现对录波器无用信息的过滤功能。

2) 对运行状态标示成“调试”的设备产生的信息的过滤功能。

3) 从故障录波信息中智能提取故障起始时间、故障持续时间、故障相别、故障类型、故障前后相

量等故障简况。

4) 能从故障录波文件中提取保护事件记录、故障前后指定周期波形、故障通道波形等,并生成消

除冗余信息的简化录波文件供用户调用分析。

5) 能够将子站一次发生的故障相关信息(动作事件、录波、简要分析情况等)进行收集整理并形

成故障报告并上传主站。

3.1.2.3 子站通信服务。子站通信服务是数据采集与主站以及外部其他系统连接的枢纽,必须为智能故

智能终端专用技术规范(范本)

障信息处理系统提供稳定、可靠、先进的信息传送途径。必须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 通信接口。

a) 通信规范必须严格参照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处理系统技术规范》执行。 b) 保证能与任何一个支持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处理系统技术规范》的其他系统

进行无条件正常通信,确保其“黑盒”性能。

2) 信息定制:

a) 子站系统要求必须能支持多个主站的接入。

b) 可以根据不同主站用户的不同需求分别为其进行信息定制。

3) 信息分级:由于电网发生故障后所产生的信息量非常大,为了避免通道阻塞,能在第一时间将

运行人员关心的主要信息传输到主站,要求所有信息按优先级次序进行上送,具体优先级顺序如下:动作、自检事件、SOE信息、故障报告、大型的录波文件。

4) 信息完备性。对于自动上传的信息,在子站和主站的网络发生中断期间如果有系统故障发生,

子站应能够及时将本次故障的所有信息进行本地存储,待网络恢复正常后能及时的将故障信息上传到主站,保证信息的完备性。

3.1.2.4 人机交互界面。应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提供电力系统厂站主接线图显示设备实时状态、保护事件实时通知、事件历史查询、召唤定值、信号复归、保护对时等功能。

3.1.2.5 查询统计。方便用户对保护装置或录波器发生的所有上传事件信息,故障信息,微机保护和录波器的信息进行查询和统计。

3.1.2.6 对时要求。保证子站系统本机时间随时和站内时钟同步系统保持一致。

3.1.2.7 故障录波文件分析。为用户提供对 COMTRADE 文件的数据处理,实现波形描绘,波形测量,波形同步,谐波分析,向量分析,阻抗轨迹,故障分析、故障定位等众多强大的功能;可以做到离线分析。

3.1.2.8 权限日志管理。为了加强该套系统运行的安全性,该系统应该具备严格的权限管理功能,可以为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功能操作定制,并对所有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做到有据可寻。例如:

1) 高级用户:有普通用户的全部权限;并可进行系统设置以及设置普通用户权限。 2) 普通用户:仅能对权限范围内的微机装置和数据库信息进行查询、浏览、打印等。 3.1.3 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在完成集成测试基础上进行的测试;系统测试是将整个应用系统与其他系统元素(硬件、外设、支持软件、数据和人员等)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测试;主要包括功能/性能/恢复/压力/容量/安装/负载/强度等的测试。

3.1.3.1 系统测试方法。系统测试属于整体测试,考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兼容性;具体如下: 3.1.3.2 强度测试。通过对保护或录波器装置的每个功能进行频繁动作触发,使其在短时间内产生大批量的数据信息,考验子站以及主站系统对大批量数据的处理以及承受能力。

3.1.3.3 稳定性测试。在保持一定的数据强度状态下,让子主站系统不间断的长时间运行,看经过长时机运行后,是否会出现程序退出或通信受影响的问题。

3.1.3.4 性能测试。在子主站系统长时间不间断运行后,看子主站各服务器的性能指标是否受影响,如CPU占用率、内存使用情况等。 在保证以上各项指标都合格的情况下,同时还要保证数据接收和存储的正确性(注:系统测试中装置不停的产生大批量数据一般不太好实验,可以考虑采用软件模拟大量数据产生进行测试)。

3.1.4 工厂应提供试验所需的测试设备,试验应包括装置试验、组屏后的屏柜试验、系统功能试验及系统指标试验(遵守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工厂验收管理规程),应包括以下试验项目,且不仅限于以下试验项目:

1) 信息采集性能试验(完整地接收并保存子站系统所连接的装置在电网发生故障时的动作信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