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汇总

备的技能,得以发展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能够把存在于环境中的事物和自己的需求表述出来,从而得以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在语言出现以后,儿童的言语能力更是随着儿童的成长而突飞猛,2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尝试着与人进行最初的语言交流,到3岁时,儿童已经基本上理解了周围人们经常使用的语言,并能和周围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2、幼儿后期3-6岁

蒙台梭利认为,自然在儿童3岁时,划了一条分界线,儿童满 3岁以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环境,有意识地吸收环境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这时开始儿童有了成为一生回忆的记忆。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各种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的时期,她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不象前一时期那样仅仅依靠感觉,更主要

地是依靠手的活动有意识地吸收环境,他们有意识地用双手不停地做事,触摸和把握各种东西,有选择地模仿成人的动作,并通过这些活动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心理,直至获得较为完整,系统的心理发展,使各种心理现象初步形成体系,同时,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学习欲望十分强烈的时期,她认为儿童在3岁时会有书写的爆发,在这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儿童对读、写、算以及动物学,植物学以及地理历史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学习愿望,他们为了明了许多问题而不断地提出问题让成人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回事,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提出的问题。另外,蒙台梭利把这一时期说成是性格形成的时期,认为儿童在各种能力均得到发展并初步形成系统的基础上,稳定的性格特征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出现了。

第二,儿童阶段6-12岁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阶段是儿童在安宁幸福的心态下开始有意识地学习的阶段,是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的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有三:其一是要求离开过去那种狭小的生活圈子,其二是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其三是产生道德意

识和社会感。因此,蒙台梭利要求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把对他们的教育从早期的感觉练习转向抽象的智力活动,并用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来要求他们。

第三,青春阶段12-18岁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阶段是儿童社交关系的敏感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团体的一员”,并开始具备自尊心,自信心。因此,蒙台梭利主张在个体发展的青春期,必须重视对他们进行社会性训练,帮助他们学习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一员公民。

(五 感觉教育

感觉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蒙台梭利基于对感觉的极大重视,使感觉教育在她所提出的运动、感觉、语言和智力操练这一程序教学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

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她认为,由于幼儿总是通过触觉来认识周围事物,所以,在各种感觉训练中,触觉练习是其主要方面。视觉训练则在于帮助幼儿鉴别形状、颜色、大小、高低、长短及不同的几何形体。听觉训练主要使幼儿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训练过程中培养起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训练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蒙台梭利希望通过这种感觉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增进和发展他们的一般感受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觉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和书写等复杂的动作。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她认为,感觉教育的实施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当根据幼儿在敏感期的特点,把肌肉练习作为感觉训练的基础,把对各种感觉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时,应当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等教学活动联

系起来,使之达到由简到繁的过渡。蒙台梭利还认为,感觉教育应当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提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所以,在她所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她还通过限制感觉教育指导者的活动去增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蒙台梭利进行感觉教育主要采取了提供教具的方法,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教具材料的顺序,并使每种教具分别训练幼儿的一种特殊的感觉,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步骤的反复练习,去增强幼儿对物体的特殊性能的感觉能力,去识别接触到的变换着的物体,去增进各种感知能力。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认识客体,主体一定要作用于客体,要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强调必须通过感觉和动作训练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的规律的,值得推崇。另外,她在精心设计的训练感觉的教具和方法的运用上也有着一定的独创性和教育价值。她把感觉教育和读、写、算的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注意手脑并用,调动各种感官的配合与协调作用,使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按自己的发展进度自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初步的学习读、写、算的阶段,做法精当,有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再者,蒙台梭利在感觉训练过程中采取分解的方法,把复杂的整体感觉分解为简易的几部分来训练,使幼儿利用按顺序排列的刺激物来认识事物,这也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当然,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例如,她在感觉教育中虽然强调幼儿的活动自由,但是,她所提供的程序化教具、材料和较为机械、呆板的使用方法,以及单纯运用感官教具进行的自我教育,使幼儿囿于机械的操作练习,自由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不利于幼儿的自由创造,也与她的“任儿童自由反应”和“脑体活动相结合”的主张相悖。另外,她那种只强调幼儿的“自由性”,忽视指导者在感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是较为偏颇的。

(六)自由和纪律教育

蒙台梭利还谈到自由与纪律的关系问题。她说:“自由与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离的部分——就像一枚铜币的两面一样。”1她认为,给儿童以极大的活动权

利,并不意味着允许儿童可以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在蒙台梭利1 张斌贤、褚洪启等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第587页。

看来,自由和纪律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她认为“自由”不是放纵,纪律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纪律,不是强迫形成的。她指出,当儿童在自由活动中专心于某一件事、某一种活动时,当他专注于表现自己的个性时,他就是在形成自己的良好纪律。她说,正如儿童的天性酷爱自由一样,他们的心智本来是趋向纪律与秩序的。因此,自由活动不仅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形成良好纪律的重要方式。她认为儿童一旦从活动中获得乐趣,便会专注自己的活动,儿童之间就没有了争吵,良好的纪律就体现出来了。由此可见,活动之所以能促进纪律的形成,根本上是由活动的性质、特点决定的。因为儿童天生有一种活动的欲望,喜欢摆弄物品,喜欢操作教具,而这种自由活动能使儿童从中得到满足和乐趣。比如有一次,蒙台梭利看到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做感觉练习,她把几个大小不同的木制小圆柱放进相应的孔中去,这一动作反复了四十多次,但小女孩毫不厌倦,仍专心致志,甚至蒙台梭利在活动室弹奏钢琴也未对她产生影响。蒙台梭利同卢梭一样,反对用“说理”的方法去规范儿童的行为,她认为儿童处于这一时期,成人的说教是不会奏效的。此外,用强制命令和规范去束缚儿童,会压抑儿童的个性,也是违反自由原则的。她主张通过自由活动的方式让儿童自觉地形成纪律,她明确地指出,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来。

蒙台梭利批评传统教育理论把纪律仅仅看作是“维持教育和教学的外部秩序的手段”,从而制定出一整套威胁、监视、惩罚、命令和禁止的方法,以压制儿童天生的“野蛮的顽皮性”。旧学校奉行这种“权威”的理论,强迫儿童呆坐在固定桌椅的座位上,两眼直瞪瞪地望着教师,不许左顾右盼;手脚放在一定位置,禁止自由活动;听从老师把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小脑袋里;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童服从强加的纪律。一些家长也十分赞同这种“严加管教”,甚或变本加厉! 儿童不仅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遭受种种折磨,造成他们极大的痛苦,而且在智力和道德上也受损害。强制的学习导致了恐惧厌倦和精力的耗竭,他们变得毫无信心,忧郁代替了

自然的欢乐。旧学校实行强迫的、屈从的、被动的、静止的纪律,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儿童的生命潜力,窒息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而不是消极的、静止的、被动的、表面的和暂时的。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不能活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当他意识到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她说:“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自发活动和自由活动不仅为人们揭示儿童生命潜力展现和自然发展的规律,也为人们指出了培养儿童良好纪律的自由之路。

活动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外部表现。儿童喜爱活动。对儿童来说,活动往往比食物还重要。人们通常把儿童的活动称为游戏。儿童在他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是那样天真活泼、认真和快乐,即使在成人看来简直是毫无意义,甚至是破坏和捣乱。但是,如果把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尤其企图通过“假想”的游戏来实现教育的目的,特别是纪律教育,将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

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她不十分赞成“寓教育于游戏”的儿童教育观。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出现了“工作”的教育术语。蒙台梭利指出: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人们不易理解和接受在3—7岁儿童教育中运用“工作”这一相当严肃的概念。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工作只是与成人工作的目的和要求的程度不同,但其主要特征基本一致。工作是人类的天职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儿童的内在需要;儿童喜欢做事,他们常常模仿成人工作。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儿童的早期教育有可能、也有必要使儿童获得一些实际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养成从事工作的初步行为习惯。

(七)教师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