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5《诗人谈诗》(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教版

《诗人谈诗》

1 课时 课题 《诗人谈诗》 课时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 科任教师 知识目标: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教学 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体会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蕴涵的意境。尝试写评论。 情感目标: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想象体会诗《一个深夜的记忆》蕴涵的深刻含义。 2.在体悟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 教 学 过 程 教 心世界。 3.在体悟诗情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二.学生自学(10分钟) 1、了解作者、作品。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归纳诗歌每一节的含义。 3、尝试赏析“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河岸被山影压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学 着”“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过 4、鲁藜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程 能说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0分钟) (一).检查自学(个别提问,补充强调) 1、了解作者、作品。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他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1 捧向人民的鲜花。” 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归纳诗歌每一节的含义。 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 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 3、尝试赏析“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河岸被山影压着”“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 4、鲁藜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 《一个深夜的记忆》描写的是更“常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但不是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而是借以表现战争年代人们美好的心灵:盼望“黎明”、渴望光明而又乐观的情怀。 四、课堂小结(1分钟) 鉴赏现代诗歌 (1)诗歌的语言 (2)诗歌的形象 (3)诗歌的情感 (4)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课堂练习(12分钟) 1、诗是语言的艺术。读这首诗,首先感觉的就是语言的精练和准确。第一节 “月光流进门槛”中哪一个字用得非常精练? 2、“开门,还是深夜”,这一句只是对错觉的纠正吗? 2 鉴赏现代诗歌 (1)诗歌的语言 板书 设计 (2)诗歌的形象 (3)诗歌的情感 (4)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 学 反 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