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论出版的自由》读书笔记

广播电视新闻1103班 杨琪 1703110607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自由”的三个定义,天然的、社会的和道德的自由。人作为自然人,在天然的状态下,服从于自然法则:自爱和怜悯,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成为了人们情感的任意性表达载体,这只是一种在平等状态下的自由,不存在自主意识。而社会的自由则增加了社会契约的制约,人的理性在社会中得到发展和磨砺,在种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甚至精神的不平等打造下,再通过建立一种以法律形式制定的社会契约而形成的。如果说天然的自由是人性的释放,那么社会的自由就是理性的约束。社会自由使人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却没有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道德的自由在这一时刻便发挥了作用,嗜欲的冲动使人回归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于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自古以来,自由便是人们所渴望追求和获得的事物,人们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自由表达内心想法的人,而不是被压抑被控制只能道路以目。弥尔顿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弥尔顿,是英国的诗人也是政论家,他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竭力奋斗,他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通过强调自由的重要性来反对封建专制下的出版管制制度,并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口号。 “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

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真理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弥尔顿在他的政论文《论出版的自由》一文中如是说道。

弥尔顿提出的“新闻自由观念”为近代自由主义报业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论出版的自由》被誉为时代的分水岭,他也被称为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奠基人”。在施拉姆所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有一段对于《论出版的自由》的评价:“在自由主义传统上写出了主张思想自由的光辉的论点。”施拉姆认为,虽然这篇政论并没有全面论述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原则,但也提出了反对集权主义和追求新闻自由的口号,影响了后来的新闻事业的发展。

“让我们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知作自由的讨论,这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同卢梭一样,弥尔顿对于自由也十分重视,他甚至将自由提到了一个无法触及的高度上。他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从天赋人权、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教育自由、婚姻自由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自由的重要性。他强烈地抨击了英国现存的书籍出版的审查制度,他说:“书本不是完全没有生命的东西,它是蕴含了生命的。让这些书活跃的就像那个他们的作者的灵魂一样。”他认为,书籍的内容不分好坏,无论是内容丰富的好书还是应该被控制的危险书籍,评价和控制它的永远都不能是出版管理人员的审核制度,而应该是读者的评论,是读者的态度。人们的自由权利是不可侵犯的,因此他反复强调了英国出版审查制度,认为这是一种反对真理、阻碍资本主义文化传播的专横行为,这种扼杀真理的做法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由于

受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他一生都在追求实现人的权利和人的利益,但是他所追求的自由是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自由,并不是不分阶级和等级的自由,这也是他的局限所在。

恩格斯说过:“出版、结社和集会的自由——这些权利本身是资产阶级为了它自己的统治必须争取的,出版自由是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的。”《论出版自由》出现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却被封建主义强力打压的矛盾时间点上,资产阶级竭力寻找一切机会让民众听到自己的声音并传播自己的思想,而在这种情况下,弥尔顿所倡导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也是为了资本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而提出的。封建统治压迫着人们思想的传递,它是专制的、压迫的;而资产阶级领导下的思想自由也并不是完全的自由,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有限制的。弥尔顿所提出的出版自由,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有。 人们生活在以法律作为限制法则的契约社会中,人的理性控制人们,人的本性引导人们,二者相互制约并相互引导,人们可以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我们的行为被法律所限制,被道德所引导,我们的行为控制着自己也影响着别人,在这种情况下,自由限制条件——法律就显得必不可少,它限制的是人们愿意交出来的一部分自由,却换来了社会运转的平衡和稳定。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弥尔顿在倡导自由的同时,也提出了对自由应该加以限制的思想。虽然他并没有指出这种限制的原则或者尺度,但是这种“有限制的自由”的思想却是十分理性的、先进的。新闻发展史上著名的“黄色小报”时期让大家印象深刻,在市场自发性主导的情况下,如果政府一味的放纵,给与

了非常高的新闻自由后会出现新闻内容混乱、无法辨别新闻本质的情况。因此,对于新闻自由是否应该增加限制,怎样确立这个界限和尺寸就成为了执政者需要仔细考虑的重中之重了。

自古以来,无论在什么类型的国家,新闻自由都是一个敏感而模糊的存在,就如同《报刊的四种理论中》那四种理论的交替,也能够看出在理论指导下的新闻自由的发展轨迹。从无自由到过度自由,再到限制性的自由出现,这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路程。弥尔顿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任何学说都要被人知晓的权利,他反对事先检查的制度,更反对政府的干涉。从这个方面来看,在这一阶段的思想是偏激进的、有失偏颇的、是典型的矫枉过正。中国古代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同的学派互相学习相互争论,共同存在于同一时期,而思想家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去打动当时的统治者,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而统治者也应该学会如何理性的选择某一种或几种思想,不是任凭思想肆意流淌,更不是一味的压制。

弥尔顿所处的时代,英国的资产阶级刚刚兴起而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硬,人们的思想备受控制,难以抒发内心想法。作为传播公共言论的载体除了书籍之外,仅有处于幼稚状态的报业,在这样一种矛盾尖锐的局面下,“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剧烈的反响。弥尔顿在这一方面对人们的思想启蒙作用,核对日后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理念的形成的推动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但是,米尔顿的思想仍旧有许多局限,只能被看做是一种不具备

实践性和建设性的略显浅显的思想意见。就如同他将出版自由寄托在长老派把持的国会上,寄托在议员的“仁厚宽宏”和政府的“富于人到精神上”一样,他最终还是没能将新闻自由最深刻的一点揭示出来。

在读这本书前,我刚刚拜读完《报刊的四种理论》,对于这四种理论的交替发展过程仍然印象深刻。无论是理论的交替,还是对自由的追求过程都符合了哲学中事物发展的轨迹。在哲学观念中,事物的发展轨迹都是呈抛物线式的发展,从起点发展到高潮,再逐渐回落。就如同这篇政论中,弥尔顿对于自由的追求过程一样,人们在封建专制压迫下,对于自由过度渴望,一旦得到了就想要将这种好不容易得到的自由发挥得漓淋尽致,遵循内心的欲望与私欲,最后导致的是自由的过度泛滥。然后人们便会再度开展思考,重新审视自由,最终在一致协商下共同对自由加以限制,从而得到平等条件下和社会稳定发展条件下的“不完全自由”。

就像这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情一样,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不受约束、毫无联系的存在,自由也是、思想也是、行为也是,只要我们还生存于集体社会之中,那么规则与法律就是我们所遵循的,那么我们得到的和享受的就是我们心甘情愿献出一部分自由后得到的平稳生活。

就如同卢梭的那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枷锁是世界赠与我们的,更是我们自愿低头戴上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