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整理外国教育史1-11

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未知到已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所吸收。 局限:苏格拉底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成熟的教材、教科书和没有正规课堂教学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具体而言:第一,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第二,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第三,苏格拉底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版用于幼年儿童。

2、 比较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见解。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在美德上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1) 关于美德的定义

①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定义。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凡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认识到好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去做,没有明知是善而不为却反为恶者。善是出于知识,而恶是处于无知。所以,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苏格拉底所说的善,无疑是符合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所谓正义、勇敢、刚毅、节制等等品德,并且把知和行等同起来。

②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定义。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分为两类:理性美德和伦理美德,后者才是伦理学讨论的对象。伦理美德就是中道,中道在两种对错之间,一方是过度,一方是不及,美德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亚里士多德并不将欲望排除在美德之外,欲望、理性的统一,也就是介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项,就是美德,美德也包含非理性的环节在自身之内。

(2) 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

①苏格拉底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强调知识对道德行为的指导意义,要求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要求把知识和美德、知识和德行统一起来。

②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掌握伦理美德,实现欲望,意向、理性的统一。

(3) 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

①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从神学唯心论出发,以美德来源于知识为基础,认为神早已把善的知识给予了人的灵魂,所以,知识是先天就有的,他们以一种模糊的状态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必须通过教育才能使之显露、发展、明确起来,“美德由教育而来”。在教育方法方面,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把潜藏于别人心灵中的美德知识诱导出来。通过与对方的一问一答,反复诘难,使对方陷于矛盾,怀疑自己原来的知识,积极思考问题,逐步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到普遍性的原则、一般性的概念。 ②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亚里士多德提倡实践,认为美德既非生来就有,。也非与先天无关,自然给了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我们应在实践中获得这些德行,美德在于实践。在实践德行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 比较《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的教育观。

《理想国》和《法律篇》是柏拉图的两部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观点。二者包含的教育思想既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其表现如下: (1)《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的教育观的相同之处

①都强调教育的社会属性。他有关教育的一切思想观点、理论计划、实践活动始终自觉地服从于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伦理道德教条及哲学观。

②教育;理论内容都很全面。从教育的性质、作用到教育的制度、目的;从教学论到德育论;从体育论到美育论;从幼儿教育到学校教育;从教师论到行政管理理论等等,他几乎全部作了透彻、完整的论述。

③在表达细节上都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猜测性,他的大部分教育理论同神话、寓言、传说杂糅相间,互为佐证。

(2)《理想国》与《法律篇》的不同之处 ①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的不同

a、《理想国》所阐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习与实际锻炼始终结合。他在《理想国》中设计的教育体制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6岁以前为“一般人的教育”,学校类型有文法

>>闂佽绻掗崑鐐裁洪弽顐n潟闁硅揪绠戠粈鍌炴煏婵犲繘妾柣搴嫹<<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