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其一登高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 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大家在听的时候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将老师所讲的故事在你们的脑中幻化成电影画面,还原成一个一个的场景。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你脑海中逼真的展现出来,而且每人都能够切实地身临其境。

话说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 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 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去。凄冷的急风中,孤独鸟儿在艰难地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 有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步履蹒跚, 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 他浑身疾病, 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重阳节, 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 这位老人,一生坎坷, 穷愁潦倒, 似乎走到了生命的晚秋。此时, 国家也正处在战乱之中, 忧国忧民的他远离家乡,常年漂泊,有家难归。面对滚滚的万里江天, 面对萧萧而下的木叶, 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深情地吟出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问:刚才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个故事在你们的脑海中所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明确:凄楚、悲凉、忧愁、孤独

下面请同学们饱含感情的将这首诗自由的朗读一遍。读完之后我找同学起来范读。一定要把握住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鉴赏】

1、刚才,我们初步地感受了这首诗,我们很容易能够感受到作者那种悲伤忧愁的情感,下面,我们就具体去鉴赏这首诗。

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律诗,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大部分的律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两联一般是做什么?写景。后两联一般是做什么?抒情。写景是为了做什么?抒情。 2、请同学们把前两联齐读一遍。

&提问:在前两联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景物称为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试做分析。

明确:急风,高天,猿啸(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不尽长江(昼夜不停)。 &思维可以开拓得再宽些,要把对意象的领悟与杜甫当时的处境和命运联系起来思考, 说说这些意象各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身体寒冷,心灵颤抖,处境困难。 高天使人感到天地空旷,人在其中,甚为渺小。 哀猿的叫声令人心恸,凄楚不已。(“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清渚、白沙,给人一种冷色的感觉,在急风、高天、哀猿的渲染下, 更显得更为悲凉。 &提问:大家展开充分的想象,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能不能变换思维角度, 把这只鸟与诗人当时的处境联系起来考虑呢?

师:因此,诗人站在高天之下, 急风之中, 面对清渚、白沙, 耳听哀猿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独的鸟,在急风之中艰难地盘旋,凄楚、忧伤、悲哀、绝望。如此说来, 鸟就是诗人的化身。

&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然后,讨论三四句,从三四句的意象当中,你又能读出什么来? “落木”,象征生命的即将完结。古人云:梧桐一叶而天下之秋。能够一叶知秋,而这里是“萧萧的木叶”,说明已经到了什么时节? 晚秋时节。

&结合作者的身世,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呢?

人生的晚秋,作者已经55岁了。作者是多久去世的?58岁。这样看来,确实是到了晚秋了。由萧萧的木叶,作者联想到的是生命的晚秋。由此看来,生命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短暂的。&作者由生命的短暂联想到的是什么呢?同学们把下一句齐读一遍。 &怎样理解“不尽长江”这个意象? 明确:“不尽长江”指江水无穷无尽、日夜不停、昼夜不息地向前流去,这是时间概念还是空间概念?我们经常说时间如流水,“逝者如斯夫”,“不尽长江”指时间概念。指“时间的无穷无尽”,时间的永恒。

&“落木萧萧”指生命的短暂,“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把这两句结合起来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短暂的生命与永恒的时间相对比,以时间的无穷来衬托生命的短暂。 &面对“萧萧落木”,面对“不尽长江”,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呢? 明确:无可奈何。

&杜甫,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作为一个有开阔胸襟的知识分子,他正视生命, 正视现实。何况,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规律。杜甫知不知道生命的短暂?知道。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感慨生命的短暂呢?

明确:诗人发出的不是生命短暂的哀叹,而是像天下所有有志之士一样满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眼看时光就这样匆匆流走了,生命也即将走到了尽头,然自己毕生的理想壮志却未能实现。)。

3、这首诗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悲壮

大家把前面四句齐读一遍。把那种深沉悲壮的感情要表达出来。

4、刚才说了,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则是抒情。我们看作者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齐读后面四句。

5、假如我要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你们找哪个字?第三联当中的“悲”字。

6、宋代的罗大经曾指出,他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读出了八层意思,你们现在是十几岁的年龄,以你们十几岁的人生阅历来读这样的诗歌,不知能读出多少层意思。试做具体分析。 明确:“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间含八意。”

7、台,高迥处了。高和感情有关系吗?而我们这首诗歌的题目又叫登高。你看“登高”能够和作者的感情联系起来吗?大家试着思考一下。分小组探讨一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我们会发现,这些古代文人一登上高处就会千愁万绪涌上心头。那么,为什么一登上高处就会感慨万千呢?我们会发觉,古人登高之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视角发生了变化。

明确:在登高中,诗人换了一种视觉,也换了一种思维。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念天地之悠悠”,登上高台之后发现原来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天涯之路在眼前延伸,时间画面在眼前腾挪,生命维度也向前延展。而我又是那么的渺小,“渺若沧海之一粟”,孤独的一个人在那无限宽广的时空当中又是多么的落寞,多么的孤寂。更何况此时的作者已经到了老年,而满腔的抱负又没有施展开来,再加上年老多病。你想,这时登上那高处,在那高旷的环境里边,在那无限的时空里边,一对比,千古风流,百年遭际,一起涌上心头,是不是更生感慨啊?这就是为什么古人一登上高处就会愁绪满怀、感慨万千的原因。 8、我们再来看尾联。尾联当中作者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9、“艰难”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也指国家的命运。“艰难苦恨繁霜鬓”,那么多的苦难,那么多的遗憾使我55岁就头发斑白了。如果像颈联那样尽是一些作者的身世之苦,让诗人愁白了头,我们倒还不感觉什么,充其量不过感觉“哎呀,真可怜的,这个人的一生怎么这么坎坷呀”。但是杜甫不是,他在自己身世如此之苦的情形下,他心里边装的仍然是国家,仍然是人民,是别人。所以有人说,杜甫是儒家典型的“仁”的代表人物,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也就是你心中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杜甫不仅装的自己,他还能想着他人,想着国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边,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他还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这样的一种博大的胸怀。所以,从尾联当中我们看到了杜甫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有一颗博爱之心,正因为这样,千年而下,才使我们敬之、仰之。这就是杜甫的伟大所在。虽身处逆境,心中装的仍然是天下苍生,黎民百姓。 10、“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边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意味呢?

明确:喝酒吗,本来可以干什么?最起码暂时可以解酒消愁,但是呢,他现在连酒都不能喝了,你说他这满腔的愁绪又讲如何排遣呢。

11、对这首的感情应该清楚了吧,来,让我饱含感情再将这首诗读一遍。(有了这感情,哪位同学再给大家读一遍?)

12、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表现感情,从时间空间落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师: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师:沉,指深,深刻,深厚;郁,指积,凝重,含蓄。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杜甫的绝大多数诗作都充满着家国之思的哀痛。他的沉郁是有深度的,不是那种个人主义的伤感,而是一种升华了的博大的感情,是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 所谓“顿挫”,则主要指他的诗在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的徐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师:因为杜甫诗歌中所显示的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后人尊称他为—— 生齐答:诗圣。

师:同时,如果将他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作联系起来看,就像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因此,又称他的诗为—— 生齐答:诗史。

师:同学们,让我们让我们饱含感情,一起背诵这首诗,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重放配乐课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