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图书 读书笔记(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读书笔记

蒲兴祖教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通过阅读此学术著作,对于我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并由此而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全书详细论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历史发展,以及影响这一制度建立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着重论述、分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元首制度、行政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国家结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人民直接参与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各项重要政治制度。不仅如此,本书还对每项制度作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例如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行政制度、国家结构制度、政党制度分三章研究,而且对每项制度的研究都很具体。例如人大何时向代表发出会议通知、如何表决、写票、投票、计票等具体规范、程序和方式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因为政治制度是分层次的,任何基本制度都必须通过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具体制度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不对政治制度进行细化研究,很多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分析上,就不可能发现具体制度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从而也无法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何谓政治制度?早在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在其名著《政治学》中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一个政治制度原来是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的体系。” 这一理解对后世影响深远,但绝非盖棺定论。古往今来,众多的思想家、大学者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在当今美国就有20多种解释,法、德、日、印等国的大学教科书上也罗列着多家之说。 浦兴祖教授认为,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共包括四层含义:第一,它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构成部分;第二,它的中心内容是国家政权的行为准则;第三,它内含着多层次的结构;第四,它包括“法内制度”与“法外制度”两种形态。 根据浦兴祖教授的定义,可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选举制度、国家元首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等。

在这些政治制度中,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的国体,因而是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现行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政体,是根本的政治制度。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也由宪法加以确定。现行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除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这个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之外,究竟还有哪些制度能够成为基本政治制度呢?

制度首先必然是较稳定的规范,因此,对制度研究的对象是确定的规范框架,否则无法把握所谓制度。然而制度又与行为相连,行为体现制度乃至发展制度,如何把制度研究和行为研究结合起来,也是当今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在这个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例如选举制度、人民参与制度、决策制度等作为重大制度的划分,以及各章节中对制度运作的考察,使我们看到的已不仅仅是静态的制度,还有生动的中国政治行为对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除了依赖于现实政治制度的分析外,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纵向的考察也非常重要。但是对制度变迁的考察通常被归到制度史的研究中,再加上阐述清楚现实的政治制度已经是不轻的使命,因此同类著作一般不进行纵向考察。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仅从目录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纵向的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从对人民代表大会发展历程、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变迁的分析,到审视中国元首制度的沿革以及国务院九“增”六“减”的轨迹。如此等等,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制度的现实,而且读出了制度厚重的历史底蕴。

在阐释中国的政治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和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在角度的选取和详略的把握上,显得比同类著作更独具慧眼。《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对历史的选择、贯彻原则以及职权扩大过程的专门的精当的论述,非常恳切地回答了经常会提出的这一制度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问题。可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这些,更值得一读的闪亮之点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几乎每一个制度之后的思考与探讨。评价于我国政治制度和探讨它的未来走向,是需要一点理论勇气和科学精神的, 蒲兴祖教授知难而上,

提出了一些宝贵的见解例如,关于党组织应接受人大宪法监督、应形成有中国特色人大代表选举的竞选机制、行政区划调整应重视法律的规范等等相信这些思考和探讨能够给予读者更多的启迪_

《行政国家》读书笔记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现代公共行政学者德怀特沃尔多在1948年出版的《行政国家》可谓是公共行政领域的经典之作。沃尔多从美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思想理论范式进行了批判,得出了“公共行政的整个过程包含着政治理论问题”的结论。沃尔多行政国家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政府追求的价值、行政行为的标准、行政人员的选择、政治与行政的整合、民主和效率的协调五个方面。他的行政国家思想充满了价值的光辉,并且开辟了行政学新的研究视角

《行政国家》一书一共有十一个章节,作者将它们分成三大部分,即公共行政的兴起、政治哲学的问题和一些基本概念。第一部分着重介绍公共行政理论的兴起背景和主要特点。其中第一章从现实环境和意识形态结构角度理解公共行政思想。作者认为现实环境包括伟大社会的来临、拓疆的完成与自然资源的浪费、美国的巨大财富与商业文明、企业革命与新的企业形式的出现、城市化、独特的宪政体制和政治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日益增长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美国学术研究的形成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大繁荣和大萧条;而意识形态的背景主要有民主和美国使命、基本法、进步和进步主义、效率的福音和科学信仰。接下来第二章从人事运动、行政培训运动和重组运动以及国外的影响和商业的影响这些方面讲述了对公共行政学的推动作用。第三章则重点介绍了科学管理对公共行政的启蒙作用。

第二部分是对公共行政理论更深入的研究,第四章主要讲述作者希望通过好的行政,拓展公共利益,达到美好社会的愿望,这也是终极价值。第五章作者通过阐述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来表明公共利益才是有意义的,因为科学缺乏价值关怀。第六章讲述现代世界需要一支庞大且技术熟练的官僚、行政官员或专家队伍,并探讨了行政官员的招聘与培训以及行政专家对权力的诉求问题。第七章讲述权力分立的核心是平衡,并批判了政治行政二分法。第八章通过对集权和分权文献的讲述,表明走出民主体制困境的关键在于分权化行政,以及对这些分权活动的协调。从第四章到第八章,从抽象的理念到具体的制度,从美好生活到现实的政治制度,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第三部分则以评论为主,作者对若干基本概念如经济与效率、行政原则、组织理论和科学方法等给予评述,并对全书进行总结,对公共行政的理论发展进行展望。

沃尔多先生的《行政国家》虽然据出版已经六十多年了,但书中所研究的很多问题却经久弥新。

在作者所介绍的政治哲学的五个问题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对诸多文献及学者的观点概述,进而提出公共行政学中的公共利益的问题,也即公共行政应该将价值纳入考量。“总统委员会在其报告的序言中写道:整体利益高于且优先于任何特定的或私人的利益,我们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与尊严感,使那些建设我们国家的人们,稳定的分享国家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通过将民主理解为把事情做好我们美国人民希望把整体利益维护好”,“他们的结论是:好的行政能帮助那些需要政府帮助的人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正义、安全、更稳定的就业、更好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以及持续分享文明的成果”,作者是赞同政府的,并希望通过好的行政达到美好社会的终极价值。这与现在我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党始终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建党一百年之际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我们的政府也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为社会公共利益而不懈奋斗。

沃尔多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效率”一词,科学管理和整个工业革命乃至传统公共行政的核心就是效率至上,效率已经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标准和目标”,在各种情况下已经被神化并被赋予道德的内容。效率地位的兴起是必然的,19、20世纪生产力的进步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物质产品,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在政府领域,由于美国政府的分权制衡体系,邦联制,其初衷虽然是防止过度集权出现暴政,但却因此造成了无效率与腐败。伍德拉夫认为,“我们要以负责任的、有效率的政府来装备自己,以解决我们遇到的新问题”,“效率是经济事务的首要考量,它也应成为政治事务的首要考量”,“许多民主政府也越来越认识到,他们要履行好职能,就必须是有效率的”。作者接下来对效率和经济进行了阐述,效率和经济所意指的并不是省钱,而是比它更重要的东西。作者意识到人们使用“社会效率”的概念,并指出:“效率确是公共行政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