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的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抓住要害、针锋相对的行文思路。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坚定的改革精神。 教学重点: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驳斥司马光的? 2.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1.作者给司马逃回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点拔为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一封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对此作回复。司马光,字君实当时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二.字词
强qiǎng聒guō 卤lǔ莽mǎng(鲁莽)见恕shù 难nàn壬rén人 胥xū 膏gāo泽 三、生自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理思路: 第一部分:先叙酬答的话,然后则要“具道所以”由此转入正文。
第二部分:信的主体部分,也是辨论的关键[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提出的责难进行辩驳] 第三部分:结尾客套语。
四、生在文中找司马光在信中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驳的呢? 司马光观点 王安石驳斥
侵 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 生 事 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征 利 为天下理财 拒 谏 辟邪说,难壬人 怨 谤 固前知其如此也
作者给司马光回信的根本原因:对司马光的指摘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 五、探究: 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说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幼”,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
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这里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五、研读课文。(一)
1. 师: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2.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3. 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4.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师: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4.师;翻译下列句子。
生: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生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生: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二)整体感悟 1.师:第2段作何理解?
生: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2.师:第3段作何理解?
生: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三)教师小结: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