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行政化的。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采取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这表现为:第一,国家将社会成员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福利服务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由国家拨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资金,没有其他资金来源。第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依赖国家的统一政策对有困难的成员提供各种资助。第三,在提供福利服务和帮助的过程中,行政部门与工会、共青团及妇联等群众团体一起通过行政程序并借助于思想工作对有困难的成员进行帮扶。第四,这些福利服务及解困工作被当做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而列入工作议程。第五,执行服务及解困工作任务的是国家干部。综上述,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行政的、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 经济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在强调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下,政府会采取刺激经济增长和削减福利的政策。在政府对市场经济有较多干预的情况下,政府则会通过利益再分配来减少贫富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这样,不同的经济制度就会对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 政治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政府的社会政策较能反映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时,社会工作就获得了一个支持性的实施环境,并称为社会政策的执行者。相反,当社会政策不能反映社会公平及社会进步的要求时,社会工作的环境是约束性的,社会工作者会以自己的工作去试图改变政策环境。 (三) 社会救助制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专业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与民间互助制度和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的功能范围及强度有关,即它们给社会工作提供了补充服务的活动空间。因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派生的社会制度,当民间互助制度和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时,新的需求空间产生了,社会工作获得了存在的必要条件。民间互助制度的衰退和功能不足,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让渡的空间加大,都会增加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并使得其功能范围扩大。 中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中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特点

内容:1978年以来,中国实现改革开放政策。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这场体制改革内容的集中表述。(P33了解)

特点:第一,整体性。这场变革不但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也是政治体制、科学教育、社会福利制度的变迁。第二,渐进性。以探索性改革为前导,获得经验

后再推广经验。第三,非同步性。从总体设计的角度看,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先体制外围后体制核心。第四,计划性与自发性并存。改革是有计划性的,而一些自发性的改革则使各种亚体制之间出现不协调。 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P33了解)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方案,发展社会服务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被提上日程。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路径依赖 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是在半专业化社会工作的改革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建两种努力下发展的。两种社会工作在共生和互动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显现了原有体制的强有力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组织模式明显地反映出对原有制度和经验的路径依赖。 (二)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 结构特征:

第一,不同模式并存。

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继续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责任,并依靠社会政策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家庭将继续承担自我保障的职能,并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社区将承担互助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社会福利机构将逐渐成长,并在社会服务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

社区提供的互助服务虽然不属于专业社会工作,但在互助解困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提供的服务是行政性和半专业化的,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其专业化水平将有所增强,但仍带有行政性的色彩。专业社会服务将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民间社会服务将拉动整个社会服务向专业化方向成长。

第三,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

我们把长期以来在我国实现的较为制度化的社会服务称为实际社会工作,它是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在社会转型期,本土性社会工作仍将是主要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四,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推进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建立将成为一种现实要求。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 (一)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观 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期社会工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把救助看作是一种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它承认和容许受助者的羞耻感及不平等意识。

(二)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正式社会工作,又称有组织的社会工作。它开始于工业化和都市化的社会进程。早期正式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念上抛弃了求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它承认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并应互相帮助。 (三)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专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1919年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成立,吹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号角。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是社会工作世俗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与社会工作世俗化同步发展的。在这两个过程中,社会工作中的宗教价值逐渐让位于以科学和知识为基础的专业价值,人本身无条件地被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中心位置来考虑。帮助人不再是一种宗教上的义务,而是一种人道主义义务。社会工作完全被放到人与人关系的天平上来检验。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P42看) (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意义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者 (三)价值和知识 (四)价值和技术

三、价值和反价值(P43读)

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意义。有价值的存在,就必然有反价值存在。从理论形态而言,社会工作的反价值包括操纵和家长作风。 (一)操纵(P43读) 操纵是同社会工作的自由和自我决定的价值相反的。长期以来,操纵环境一直是社会工作的一个目标。但是对案主的操纵显然是被禁止的。不管是在利益上操纵其他人,还是代表案主的行为都是违反社会工作价值规范的。 (二)家长作风 家长作风涉及对另外一个人自由的某种干预限制。即使在缺乏预见性、成熟等条件下,家长作风也不应该在社会工作中存在。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信仰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是西方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这些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于新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因此,新教伦理、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成为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深厚基础。 (一)新教伦理 新教伦理的核心概念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其在神学领域里树立起个人的权威,在世俗领域中产生思想解放作用,诱发自由、民主、自立观念的产生。 (新教伦理的假设P44读) (二)人道主义 其实质就是反对神学,提倡人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愚蒙,提倡理性;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神道,提倡人道。人道主义是以人为中心,它有如下组成部分:第一,哲学上的人本主义。第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第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第四,伦理上的人道主义。(P45读HPU观点假设)

(三)社会福利观念 社会福利观念是社会工作价值的灵魂。社会福利的描述定义分为两个范畴:第一,作为非市场经济让渡的社会福利,它以免费的方式向需要者提供食物和服务。第二,作为满足基本需要服务的社会福利。人的基本需要不仅是身体上的和物质上的,而且包括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增强。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P47读) 二、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

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中,但影响最大的有三个范畴:第一是由社会工作实务操作定义所代表的价值范畴体系,第二是由比斯台客所发展的价值范畴体系,第三是由泰彻所发展的价值范畴体系。 (一)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 美国社会工作实务的操作定义包括六条价值叙述: (1) 个人是社会首先要关心的对象。

(2) 在社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 (3) 它们具有相互的社会责任。

(4) 尽管对每个人来说,他们都具有共同的人类需要,但是每个人从本质上来

说是唯一的,与其他人是不同的。

(5) 民主社会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现每一个人全部潜能

和社会责任假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