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名校同步训练习题(含答案)

回延安

一、基础演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盏(zhǎn) 登时(dēng) 糜子(méi) ...油馍(m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解析:A项中“历”应改为“厉”;C项中“窖”应改为“窑”;D项中“废”应改为“费”。)

3.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D)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A.靠 抱 扑 B.贴 搂 靠 C.靠 绕 扎 D.贴 搂 扑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解析:A项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5.下列句子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1)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修改意见:语序不当。将“开展”与“策划”调换位置。

(2)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1

修改意见:语义重复。去掉“第一趟”或“首飞”。

6.你校正在开展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是自古以来的习俗。请写出你记忆最深刻的一副春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楼 四季常安 【示例二】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万象更新

(2)下面是“中华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的两幅获奖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从构图和寓意角度说明你喜欢的理由。要求:语言准确、鲜明,不超过60字。

【示例一】我喜欢第一幅。画面由灯笼和书法“春”字等中国元素巧妙构成,象征着来年吉祥喜庆、生活红红火火,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示例二】我喜欢第二幅。画面由粽子形成的山、龙舟、图章和书法“端午”两字等中国元素巧妙构成,象征一帆风顺,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韵味。

二、同步解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7.该诗共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第二部分:忆延安,圣地养育我;第三部分:会亲人,欢聚话今昔;第四部分:逛新城,旧貌换新颜;第五部分:赞延安,圣地贡献大。

8.“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运用了比兴手法,意思是当年在延安我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一面生产,一面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9.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2

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10.作者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结合作者的经历谈一谈。

作者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的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三、拓展训练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