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远近之别,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商代 A. 男性与女性均成为重要受祭对象 B. 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和贵族分封制 C. 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D. 注重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王权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商代开始了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对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C符合题意;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由材料“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可以得出对男性和女性的祭祀有着一定的区别,A不正确;B是在西周时期;商朝尚未建立专制统治,D不正确。

2.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投士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

A. 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B. 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士 C.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答案】C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和天子具有隶属关系,诸侯在享有权力的同时,必须对天子仅有义务。“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体现出二者之间的隶属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的目的是明确权力和义务,不是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故A项错误;材料的目的是明确权力和义务,不是鼓励诸侯开疆拓士,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天子难以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D项错误。 点睛:

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还是井田制

内容 链接点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政分封制、宗法制 治 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春秋时经井田制、青铜时代集体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 济 耕作 文礼乐制度 化

3. 《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推行重农抑商 B. 商业意识增强 C. 社会转型加快 D. 经济管理规范 【答案】B

【解析】“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体现出商业广告的意识,“买椟还珠”的意思是说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二者都体现出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社会转型是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对于经济管理的规范信息,故D项错误。

4. 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都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A. 廷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 B. 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 C. 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D. 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 【答案】B

【解析】“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说明宗法制文化影响类秦朝制度建设,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三公九卿的廷议制度,故A项错误;宗法观念不是祖先崇拜,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制度建设寻求理论依据,不是强化等级秩序,故D项错误。

5. 目前,在山东、四川、陕西、安徽、河南等地出土汉代普通百姓墓葬的画像石或画像砖上均发现有“射雀(通“爵”)射猴(通“侯”)”画像。如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一块面像石上,树下两人持弓仰射,树上共计有20多只雀与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汉代民间形成了浓厚的尚武风气 B. 麻雀与猴类对小农经济破坏最大

C. 汉代的仕途开阔选官向下层开放 D. 黄河下游逐渐成为政治经济重心 【答案】C

点睛:本题考查了汉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射雀射猴”的含义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汉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加以作答即可。

6.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消类专卖等一系列重大财经政策;继任者汉昭帝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这一政策调整

A. 节约了民众生活成本 B. 阻碍了手工业发展 C. 弱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 加剧了土地的兼非 【答案】A

“盐铁官营、【解析】消类专卖”会导致生活用品价格的上涨,“汉昭帝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可以促使民间经营此类商品,有利于该类商品价格的下降,故A项正确;废除官营手工业,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不论是废除盐铁官营还是实行,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手工业经济,不会导致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7. 唐代宰相杜佑之子杜从郁被任命为门下省谏官左拾遗,遭到御史反对而改任他职。这反映出,当时 A. 君主权威日益加强 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C. 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 世族门阀政治逐渐衰落 【答案】C

【解析】唐代宰相之子遭到御史反对而改任他职,这反映了唐代对官员亲属任职的监察较严格,说明当时监察制度比较成熟,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和大臣的关系,不能说明君主权威日益加强,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对皇权的制约,故B错误;宰相杜佑之子遭监察,也不能说明世族门阀政治逐渐衰落,故D错误。故选C。

8. 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史料 (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事亦赖以济。 出处 《南唐书·张易传》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