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与无色探究

“白色”与“无色”探究

杨荣良(浙江 绍兴市高级中学 312000)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把白色与无色混淆起来,如把食盐水说成是白色透明的溶液,无色透明烧杯说成是白色的玻璃烧杯等。其实,这都是对“白色”和“无色”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的缘故。为了能澄清进而区别这两个概念,还得让我们从颜色理论讲起。

一、人们对光和颜色的认识

我们知道光是电磁波,具有波动性,不同波长(频率)的光在我们眼睛的视网膜上能产生不同的效应,正是这些效应给我们以颜色的感觉。但是,并不是所有光波都能引起视觉,引起视觉的光波,其频率大约为3.9?10Hz?7.5?10HZ(波长大约在3800~7800埃),即可见光范围。在可见光范围内,能量按频率或波长的不同分布引起不同颜色视觉。例如,适当的、均匀分布的色光引起白色的视觉;能量分布集中于高频率的色光会引起蓝色的视觉;能量分布集中于低频率的色光会引起红色的视觉。颜色的视觉感是由于能量分布的不同而引起的,然而,有时能量分布虽然不同,但是,引起的颜色视觉却完全一样。

早在三百多年前(1666年)牛顿就用棱镜将白光分析成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带,第一次发现白光(日光)的光谱组成。然而,人眼是决不能分析出白光的光谱组成的。其实,适当选择两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及它们的亮度,再把它们混合起来也能得到白光。这种白光可以和上述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一系列单色光混合出来的白光一样白,一样亮。这些能配合成白光的两种单色光称为互补对或互补色。牛顿曾制造出一个颜色盘,也叫牛顿色盘,如图所示。它的特点是将各个互补色大致绘在圆盘的对径上。例如,红光的互补色是青绿之间的颜色,适当份量的红光和青绿光同时到达人眼,就可以产生白光的印

象。再如,橙和青蓝或黄和紫蓝也都是互补色,假如将它们一对一对各自按适当的比例配合起来,都能产生白光的视觉。

二、物体呈现各种颜色的成因

经上述介绍,我们不难找到自然界中各种物体能呈现各种各样颜色的原因。

1414用心 爱心 专心

颜色不是物体自身的性质,而是由它对照射到它上面的各种颜色的光的反射和吸收决定的。一般的有色透明体就是在可见光范围内表现选择吸收的结果。例如,对红色光及橙色光吸收得很少,而对绿色、蓝色及紫色光吸收很多的玻璃是红色的。当以白光通过这种玻璃时,只有红色光才能通过而引起红色的感觉,其他波长较短的光都被吸收。假如用绿色光或蓝色光照射这种玻璃,则玻璃呈现出“黑色”,因为它吸收了这些光、呈现非透明现象。由于选择吸收而使物体呈现的颜色称为体色,呈现体色物体的透射光和反射光的颜色是一样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一般都是选择反射的结果。例如,植物的叶子,由于含有胡萝卜素族的叶绿素,吸收红、紫两端光波段,而对绿光反射特别强,所以呈绿色;动物的红血球吸收绿色以下的短波段,所以呈红色;白色物体对可见光的吸收程度很小,而反射程度很大。由于选择反射而使物体呈现的颜色称为表面色。

三、“白色”和“无色”的澄清

根据以上分析和讨论可知,物体被日光或与日光相似的光照射,各种频率的光都被反射时呈现出的颜色叫“白色”,或者是物体被某复色光照射,仅反射或透射某一对互补色光时呈现出的颜色称为“白色”。如棉花、冬雪、牛奶、硫酸钡等物体的颜色都是白色。

在一个波长范围内,若某种物体对于通过它的各种波长的光波都作等量(指能量)吸收,且吸收量很小,则称这种物体具有一般吸收性。光通过呈现一般吸收性的物体时,各种波长的光几乎都能从该物体透射,因此,又可以说该物体对这一波长范围的光是透明的。如果所论的波长范围就是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则对应的这种透明物体给我们的一种特有视觉感就称为“无色”或直接称该物体是无色的。可见,无色乃是透明物体所呈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例如,纯净的空气、光学玻璃、水晶、蒸馏水等物体对白光都呈现一般性吸收,故都是无色的,而决不是白色的。但要注意,无色的物体一定是透明的,而透明的物体却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各种透明的有色玻璃。

2007-4-18

用心 爱心 专心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