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2、代表人物: 科德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4、偏误的来源: (1) 母语的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 (3)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对待偏误的态度 (1) 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 (2)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3) 纠正学习者的偏误,要有正确的态度,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 6、意义与局限 意义:(1)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3)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局限:(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研究很不平衡。 (3)对偏误来源的分析陷入公式化。 (4)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三)中介语理论 1、定义: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99年解释术语) 2、代表人物:美国 塞林克 3、特点: (1) 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2) 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3)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 4、 失误与偏误 篇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 5、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目的: (1)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习得规律。 (2)能了解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 A. 母语的负迁移。 B.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 C. 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D. 交际策略的影响。 E. 学习环境的影响。 (四)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刘书P227) 1、社会环境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目的语环境/非目的语环境 2、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有关联/无关联 3、充分运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五)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 1、生理因素 2、认知因素 (1)智力 (2)语言学能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4)认知方式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考试指南P24) 场依存性: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沉思型和冲动型(考试指南P25) 沉思型: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错误较少。 冲动型: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 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考试指南P26) 容忍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排他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 3、情感因素 动机——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 态度——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学习态度分为3个方面(刘书P221),有积极、一般、消极 性格——内向/外向;自尊心和意志;焦虑;移情(刘书P224) 第六章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和目的 1、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2、目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