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中国古代诗歌的人文追寻论文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姓 名: 耿小双

班 级: 12网络技术3

学 号: 126314105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摘要】

中国诗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生

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其田园诗文趋于完美富有魅力,可谓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遗世独立的大诗人,博采众长,自铸新词,形成独树一帜的田园诗派。天然的朴素美,平淡自然的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开辟的“平淡自然”风格至今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无人能超越其艺术高峰。

【关键词】

陶渊明 平淡自然 田园诗

【引言】

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正文】

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着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典范,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

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有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自然诗风。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

陶渊明的田园所描写的往往是平常极普通的景物,村舍、鸡犬、豆苗,桑麻,但这些平淡无奇的对象一经诗人描写,就充满了奇趣盎然的诗意。因为这其中注入了诗人的情感和人格,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如数家珍般地掰着手指说出他地有几亩,屋有几间,树有几种,远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极平常的景物,写得很有趣味。这白描的景物映衬出诗人心灵的晶莹剔透,只有人的心纯净如止水如明镜,自然景物才能最真实,细致入微地被感悟、体会到。这里的诗人已悟得了田园山水的真正品格,更找到了自己精神的真正归宿:我所喜好的,不是尘世的喧嚣,丽是乡村的纯净.陶渊明的诗语言有枯淡之感,但细细读来便觉淡中有至味.这种淡是由至淳至厚转成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诗歌的语言自然得很,不是未经雕琢和锤炼,只是不露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这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综观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其自然之美就体现在真率而自然,反映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的热爱以及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怡情悦性的诗意人生。其实我们知道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就是自然。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饮酒》诗前小序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两段话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干人。他的诗都是示志之作,不为时论所拘,没有得失的考虑。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

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在思想上就首先表现出了很强烈的诗意化,他的思想是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来歌颂,这种思想在《桃花源记》中表现的就很突出。陶渊明就活在《桃花源记》的诗意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诗意已经成为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活动,有首诗的开头就写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足,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也是最理想的个人生活方式。陶渊明写田园风光,写耕作时的愉悦心情,写陶醉于大自然的轻松,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当然,这种诗意不仅仅是诗中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诗人淡泊名利、醉于自然的诗意心境。他向往的社会是安宁和谐的、自耕自足、毫无虚伪与争斗的,他所喜欢的生活环境也是充满自然气息、恬静淡然的乡村;在他对理想社会和生活的向往中,我们看到了他 最真实、最诗意的人生追求。在诗人的心灵深处,一种审美的、逍遥的意趣早已在诗人归身于田园之际弥漫于诗人的生命状态之中。也正是这种审美的意趣,是诗人得到了心灵上的逍遥自得。

而除了在陶渊明的思想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所具有的诗意外,从他的诗文中我们更能明显看出这种生活方式的诗意所在。陶渊明的诗文风格质朴,其诗作体现了质朴自然的创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质朴无华的语言美,不仅对后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诗意生活方式的真实文人。陶渊明的诗文题材大多都贴近日常生活,形象也大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普通事物,但是他却能用毫不雕琢的诗文将这些平淡无奇的事物写出和谐恬静的感受。他诗文中的主角就是他自己,他既是农夫又是诗人,诗中所展现的理想生活环境就是诗人心中最向往和最陶醉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为骚人墨客所欣赏的正是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

和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人生剪影。 诗意,是他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他的一种人生观念,是他的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他对人生的一种表达方式。自陶渊明开始,田园诗风才真正开始流行开来,这种对文学价值的自觉追求也拨动了后代文人的心弦。

他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他不愿过着让自己委屈的日子,他陶醉于自然生活,他痴迷于恬静淡然的田园耕作,他的隐逸生活充满了对世俗的摈弃和于自然生活中的陶醉。当他于官场不顺 时,内心对淡然生活的向往便被勾起了。于是,他返璞归真,回归到自然和田园中,这是他超越世俗、面对真实自我的唯一通道。人说“大隐隐于市”,如果这样真正的隐者真的存在,那么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了。他陶醉于自己的生活中,也乐于自己的诗文中,每天平淡无奇的耕作生活看上去索然无味,但对于他来说却是最真实、最享受的。

【结语】

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诗意的心境。陶渊明用他的诗文将他所感受的田园隐逸生活的恬淡舒适、和谐淡然展现给了我们,也将一个隐者的诗意生活表现出来了。 他,是真的隐者!

【参考文献】

【1】陶渊明研究(增订本)/袁行霈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9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