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选择题 3.(2017山东济宁、1分)某同学为验证“分子是运动的”设计了甲、乙、丙、丁四个实验,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甲、乙、丙 B. 甲、乙、丁 C. 甲、丙、丁 D. 乙、丙、丁
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分子的特性。浓氨水、浓盐酸、浓硝酸都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氯化氢分子及硝酸分子不断运动到紫色石蕊溶液中,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根据石蕊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结论,而浓硫酸无挥发性,故不能用浓硫酸进行实验。 13.(2017·湖南益阳、3分)在物质状态的变化中,伴随分子之间的间隔的变化,同时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数量 B.分子大小 C.分子种类 D.分子能量
D 【解答】物质状态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分子数目不变,分子种类不变,分子大小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同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 6.(2017·山东潍坊)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 )
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3个水分子 B.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 C.2L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后体积小于2L D.满架蔷薇一院香 【答案】B
【解析】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3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的体积很小;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2L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后生成液态物质水,所以体积小于2L,分子发生了改变;满架蔷薇一院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选B。 7.(2017·湖南湘潭)“端午粽飘香”的现象说明分子( )
A.大小改变 B.间隔改变 C.不停运动 D.质量改变
C 【解析】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才能出现“端午佳节,粽叶飘香”这一现象,与分子间隙、分子大小、分子质量无关,故选C。 3.(2017·内蒙古赤峰)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汞 B.干冰 C.金刚石 D.氯化钠 【答案】B
5.(2017·青海西宁)根据右图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盐酸有挥发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B烧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 B烧杯内发生了置换反应
D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酚酞试液不变色;实验中,A中放浓盐酸,一段时间后B中的颜色变为无色,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通过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B中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溶液不再呈碱性,B烧杯溶液变为无色。 4.(2017·湖南娄底)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分
D.在原子中,原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B【解析】“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A正确;“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分子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只能重新组合,这是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C正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是不一定等于中子数,D正确。故选B。 2.(2017·辽宁沈阳)下列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水 B.镁 C.金刚石 D.氢氧化钠
A 【解析】水由水分子构成,A正确;镁由镁原子构成,B错误;金刚石由碳原子直接构成,C错误;氢氧化钠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D错误。故选A。 11.(2017·河北)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
A.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1L大豆与1L小米混合后体积小于2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C 【解析】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了,水分子仍在不断运动,A错误;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变大,B错误;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正确;1L大豆与1L小米混合后体积小于2L,与分子间并无直接关系,因此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不正确,D错误。故选C。 8. (2017·海南)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A. 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变大
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分子数目变多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分子种类变化 D.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分子运动速率变快 9.(2017·江苏泰州)下列有关微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 B.水蒸发,分子间隙增大 C.氯化钠晶体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一定不变
C 【解析】金刚石是非金属固体单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故A说法正确。水蒸
发是物理变化,分子间隙增大,故B说法正确。氯化钠晶体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C说法错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一定不变,故D说法正确。故选C。 10.(2017·湖北襄阳)吸烟让自己受到伤害的同时,也造成周围的人“被动吸烟”。对其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由原子构成 【答案】A
【解析】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总是在不停运动的,通过运动而逸散;因而吸烟让自己受到伤害的同时,也造成周围的人“被动吸烟”。
4. (2017·四川雅安)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恢复原状,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C )
A. 分子质量增大 B. 分子个数增多 C. 分子间间隔变大 D. 分子体积变大
C 【解析】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恢复原状,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3.(2017·山东临沂)氧气能被压缩在钢瓶中贮存,说明( D )
A.氧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B.氧分子可以再分 C.氧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D.氧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D
【解析】氧气能被压缩在钢瓶中贮存,说明氧分子之间有间隔,故答案选择D。 8.(2017·浙江嘉兴)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答案】D 【解析】3个氧原子构成1个臭氧分子,2个氧原子构成1个氧气分子,臭氧的化学式为O3,氧气的化学式为O2,它们的分子结构不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汽车尾气汽车排放的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如一氧化氮会破坏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口罩能阻挡颗粒状固体粉尘,不能阻挡臭氧这种气体。
12. (2017·江苏苏州)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C.分子在不停她运动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解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获得能量,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8.(2017·湖南邵阳)下图 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氮原子,能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 )
【答案】A 【解析】保持氨气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氨气分子,一个氨气分子是由3个氢原子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