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目标(认定)
1.总体审计策略:审计范围,报告、时间安排和所需沟通的性质,审计方向,审计资源
2.具体审计目标(认定):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 (2).风险评估程序六个方面
1.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经营风险。5.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3).财务报表层次总体应对措施
1.向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的必要性。2.指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3.提供更多的督导,对于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组的高级别成员要对其他成员提供更详细的指导和监督。4.在选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的因素 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或范围作出总体修改 (4).内部控制含义,目标,要素
1.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及程序 2.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3.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5).重要性水平含义,审计证据与重要性水平的关系,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的含义
1.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2.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是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证据越多;反
之,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证据越少
3.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