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浸润而边界清晰,病灶区角膜水肿。若致病菌向后部基质深层侵犯,致使角膜基质进行性溶解变薄,靠近后弹力层时,在眼压作用下后弹力层膨出成透明水珠状。继续发展则角膜穿孔,房水急剧涌出,虹膜被冲至穿破口,部分脱出。若穿破口位于角膜中央,则常引起房水不断流出,导致穿孔区不能完全愈合,形成角膜瘘。角膜穿孔或瘘的患眼,极易发生眼内感染,致全眼球萎缩而失明。 (3)溃疡消退期:给予药物治疗以及患者自身体液、细胞免疫反应,抑制致病因子对角膜侵袭,并阻止了基质胶原进一步损害。此期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溃疡边缘浸润减轻,可有新生血管进入角膜。
(4)愈合期:溃疡区上皮再生,前弹力层和基质缺损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瘢痕组织修复。溃疡面愈合后,根据溃疡深浅程度不同,遗留厚薄不等瘢痕。浅层瘢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通过混浊部分仍能看清后面虹膜纹理者称角膜云翳。混浊较厚略呈白色,但仍可透见虹膜者称角膜斑翳。混浊很厚呈瓷白色,不能透见虹膜者称角膜白斑。若角膜瘢痕组织中嵌有虹膜组织时,形成粘连性角膜白斑,提示病变角膜有穿破史。若白斑面积大,而虹膜又与之广泛粘连,则可堵塞房角,致使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高眼压作用下,混杂有虹膜组织的角膜瘢痕膨出形成紫黑色隆起,称角膜葡萄肿。
第九章:巩膜病
1. 结节性表层巩膜炎的特征性表现是局限性结节样隆起。 2. 坏死性巩膜炎明显的症状是眼痛。
3. 后巩膜葡萄肿位于眼底后极部及视盘周围,多见于高度近视眼。 4. 前巩膜炎与后巩膜炎以赤道部为界。 5. 巩膜炎易发生在前睫状血管穿出处。 6. 巩膜最薄处位于眼外肌附着处。
7. 关于前巩膜炎,正确的是巩膜可见弥漫性紫红色结节隆起,有疼痛、压痛、
刺激症状,可累及结膜、前葡萄膜,可导致继发性青光眼,病变位于赤道部之前。
8. 关于巩膜炎的治疗,正确的是针对病因处理,禁行结膜下注射,以防巩膜穿
孔,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并发虹睫炎者,可用阿托品散瞳。 9. 女性,46岁,因左眼视力下降5月,眼球突出1月就诊。检查:颞侧赤道部
局限性暗红色充血,间有结节,压痛明显,眼底:视盘充血、水肿,黄斑轻度水肿。初步诊断是后巩膜炎。
10. 女性,43岁,因右眼疼痛1月就诊。检查:颞上方巩膜局限性紫红色充血,
血管扭曲。可见结节样隆起,压痛明显,不能推动。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结节性巩膜炎。巩膜炎可并发多种眼部疾病,如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角膜炎等,但不包括结膜炎。
11. 结膜血管:血管可推动;深层巩膜血管:滴肾上腺素血管不易褪色。 12. 绝对期青光眼:赤道部巩膜葡萄肿;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 13. 坏死性巩膜炎:巩膜葡萄肿及眼痛。
14. 巩膜炎的治疗原则是病因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非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治
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异体巩膜移植术。 15. 巩膜炎患者需做血常规、血沉、血清学分析、胸部X线检查、全身体格检查。 16. 巩膜炎的常见病因有与全身感染疾病有关,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与邻近
组织的炎症蔓延有关,外伤。
17. 表层巩膜炎:一种复发性、暂时性、自限性巩膜表层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
以无明显刺激症状的眼红为特征。
18. 穿孔性巩膜软化症:属坏死性巩膜炎的一种,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巩膜变薄、
软化、坏死和穿孔,多数患者伴有长期的风湿性关节炎。 19. 巩膜葡萄肿:由于巩膜先天性缺陷或病理损害使其变薄,在眼内压的作用下,
变薄的巩膜及深层的葡萄膜向外扩张膨出,并显露出葡萄膜的颜色而呈蓝黑色。
20. 巩膜色素斑:偶尔于前部巩膜表面可见边界清楚、不规则的片状棕色或蓝灰
色斑,无临床意义。
21. 前巩膜炎分为结节性、弥漫性、坏死性三类。
22. 巩膜前表面有球结膜、球筋膜覆盖,不与外界直接接触。
23. 表层巩膜炎常发生于角膜缘至直肌附着点的区域内,并以睑裂暴露部位最常
见。
24. 巩膜病的临床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 25. 巩膜炎的发病特点。
由于巩膜血管和神经少,代谢不活跃,不易发病。但一旦发生炎症,病程进展缓慢,组织修复能力差,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也较易复发。 26. 表层巩膜炎与巩膜炎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表层巩膜血管充血,呈放射状垂直走行,滴肾上腺素后血管迅速变白。而更为深层的巩膜充血为紫红色,滴肾上腺素后不易褪色。 27. 表层巩膜炎与结膜炎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结膜血管可推动,而表层巩膜血管相对不可移动。 28. 为什么巩膜炎患者需做全身检查?
巩膜炎的病因很多,不易确定,多数患者伴有全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对巩膜炎患者应做系统性检查,特别要注意皮肤、关节、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情况。 29. 试述结节性表层巩膜炎的临床特点。 急性发病,以局限性结节样隆起为特征。结节多为单发,暗红色,圆形或椭圆形。有疼痛和压痛,以及轻度刺激症状,一般不影响视力。每次发病约2周左右,炎症逐渐消退,多数病人可多次复发。 30. 试述表层巩膜炎的治疗原则。
自限性,几乎不产生永久性眼球损害,通常无须特殊处理。若病情较重或反复发作,可用激素眼液点眼,必要时可全身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31. 试述前巩膜炎的临床特点。
病变位于赤道部前,双眼可先后发病。眼部疼痛剧烈,有刺激症状。病变位于直肌附着处时,眼球运动使疼痛加剧。炎症消退后,病变区巩膜被瘢痕组织代替,巩膜变薄呈蓝灰色。可并发葡萄膜炎、角膜炎、白内障及继发性青光眼。
第十章:晶状体病
1. 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力障碍。 2. 皮质性白内障的混浊常表现为楔形。
3. 皮质性白内障膨胀期和初发期的临床表现不同之处是视力急剧下降。 4. 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与核硬化不同之处是视力下降。 5.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白内障。
6. 用药物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应该是目前尚无疗效肯定的药物。
7.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最好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8. 目前认为,儿童的人工晶体植人术一般最早在2岁进行手术。 9. 半乳糖性白内障的治疗一般为饮食治疗。
10. 高度近视引起的并发性白内障混浊部位多为核。
11. 后发性白内障的最好的治疗方法是Nd:YAG激光治疗。 12. 如果晶状体核的颜色为琥珀色的硬度应为3度。
13. 白内障摘除后的无晶状体眼呈高度远视状态,一般达+8D~+l2D。 14. 后房型人工晶体使物像放大l%~2%。 15. 眼镜可使物像放大20%~35%。
16. 角膜接触镜物像放大率为7%~12%。 17. 患者男性,30岁,右眼拳击伤后晶状体全脱位到玻璃体中,右眼原为正视眼,
目前的屈光状态为高度远视。
18. 患者男性,70岁,左眼突然胀痛,视力下降明显,伴同侧头痛、恶心、呕吐。
检查:左眼角膜水肿,虹膜前移,前房浅,晶状体混浊,体积增大,眼压高。诊断为白内障引起的青光眼大发作,目前患者的白内障处于膨胀期。
19. 患儿男性,3岁,发现左眼外斜3个月。检查:晶状体绕核性混浊,扩瞳检
查眼底无异常,全身情况尚可。询问病史家族中无此类患者,母亲妊娠无感冒及风疹感染史,但常有手足抽搐,当时检查有低血钙与高血磷。最可能的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
20. 某女性患者,75岁,右眼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25天,疼痛、
视物不清7天,20年前行 \双眼虹膜周边切除术\。眼部检查:右眼视力:眼前手动,角膜水肿,前房明显变浅,周边小于1/4CT,瞳孔约4mm×4mm大小,对光反应迟钝,人工晶体位置正,眼压40mmHg;左眼视力:0.12,角膜清亮,前房浅,周边小于1/3ct,瞳孔约3.5mm×3.5mm大小,晶体混浊,眼底模糊不清,眼压17mmHg。该患者右眼最主要诊断该考虑为右眼恶性青光眼。该患者右眼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最佳治疗方案为右眼前部玻璃体切除+后囊切开+前房形成术。
21. 某患儿,1.5岁,主因其父母发现其瞳孔区发白1个月。眼部检查:视力:
不配
22. 合,左眼角膜清,前房深浅正常,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成
灰白色混浊,眼底不能窥清。右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晶状体未见明显混浊,眼压Tn。首先考虑左眼先天性白内障。最有价值的检查为眼B超。如患儿为左眼白内障,尽早行左眼晶体摘除术,术后积极治疗弱视,3岁后可考虑植入人工晶体的论述比较恰当。
23. 人工晶体:摘除白内障后在眼内植入物;眼镜:采用高度正球面镜片进行矫
正;角膜接触镜:可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屈折力,使其接近正视;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将包括囊膜在内的晶状体完整摘除;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摘除白内障,但保留晶状体后囊膜。
24. 晶状体全脱位:晶状体悬韧带全部断裂;晶状体半脱位:瞳孔区可见部分晶
状体;球形晶状体:晶状体呈球形,体积小,直径较小,前后径较大;圆锥形晶状体:晶状体前面或后面突出,呈圆锥形或球形;晶状体脐状缺陷:在晶状体前表面或后表面有一小的凹陷。
25. 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成熟期无虹膜震颤及继发青光眼;年龄相关性皮质
性白内障膨胀期可继发青光眼;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过熟期、晶状体半
脱位、晶状体全脱位均有虹膜震颤及继发青光眼。
26. 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初发期、成熟期、过熟期均无虹视及复视;年龄相
关性皮质性白内障膨胀期有虹视及复视;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有复视。 27. 晶状体病主要病变是透明度的改变,位置的改变。
28. 白内障可按病因、按发病时间、按晶状体混浊形态、按晶状体混浊部位不同
方法进行分类。
29. 白内障的病因分类,外伤性、并发性、先天性。
30.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症状有视力下降、虹视、畏光、眩光、复视。 31. 皮质性白内障按其发展过程分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初发期。
32. 许多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常合并其他眼病或异常,如斜视、眼球震颤、先天性
小眼球、晶状体脱位、晶状体缺损。
33. 绕核性、后极性、核性先天性白内障对视力影响较大。 34. 触电引起晶状体前囊下皮质、前囊部位的混浊。
35. 先天性甲状旁腺功能不足的典型改变是手足搐溺、白内障、骨质软化。 36. 葡萄膜炎、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可以引起并发性白内障。
37. 糖皮质激素、匹罗卡品、阿托品是对晶状体有毒性作用的药物。
38. 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常见并发症是玻璃体脱出、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疝、继发
性青光眼、角膜损伤。
39.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优点是可减少眼内结构的颤动,减少玻璃体脱出、视网
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避免术后发生玻璃体疝,避免角膜内皮损伤,为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植入准备了条件。
40. 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的病因是先天性悬韧带发育不全或松弛无力、外伤引起
悬韧带断裂、葡萄肿、牛眼、眼内炎症。
41. 晶状体悬韧带全部断裂,晶状体可脱位至前房、玻璃体腔内、嵌于瞳孔区、
结膜下、眼球外。
42. 晶状体全脱位的手术指征有脱入前房内、嵌于瞳孔区、脱入玻璃体腔内、脱
入结膜下、并发继发性青光眼。
43. 晶状体半脱位的手术指征有全脱位的危险、并发白内障、并发青光眼、不能
矫正的屈光不正。
44. 诊断晶状体半脱位的体征有瞳孔区可见到部分晶状体的赤道,前房深浅不
一,虹膜震颤。
45. 晶状体先天异常包括形成的异常,形态异常,透明度异常,位置异常,可伴
有全身其他器官的异常。
46. 早期出现视力下降的白内障见于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年龄相关性后囊下
型白内障、先天性绕核性白内障。
47. 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力障碍,它与晶状体混浊程度和部位有关。 48. 按晶状体混浊部位可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囊膜下白内障等。
49.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过量饮酒、吸烟、妇女生育多、心血管疾
病、高血压、精神病、机体外伤等与白内障形成有关。
50.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主要症状为眼前阴影和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 51. 皮质性白内障初发期晶状体皮质内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
52. 皮质性白内障楔形混浊常见,位于前后皮质,尖端向着晶状体中心,基底位
于赤道部。
53. 先天性白内障的瞳孔区有白色反射,这是白瞳症最常见的一种。
54. 儿童无晶状体眼需进行屈光矫正和视力训练,防治弱视,促进融合功能的发
育。
55. 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多发生于30岁以下,病情严重的幼年型糖尿病患者。
常为双眼发病,进展迅速。
56. 晶状体的能量来自于房水中葡萄糖。晶状体糖代谢主要通过无氧酵解。 57. 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较多见,与无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相
似,但发生较早,进展较快,容易成熟。
58. 当血糖升高时,房水渗入晶状体内,便之更加变凸,形成近视。当血糖降低
时,晶状体内水分渗出,晶状体变扁平,形成远视。 59. 半乳糖性白内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和
半乳糖激酶,使半乳糖不能转化为葡萄糖而在体内积聚。
60. 糖皮质激素所致的白内障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有密切关系。 61.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可高达50%。儿童期白内障术后
几乎均发生后发性白内障。
62.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术后可迅速恢复视力,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无环形暗
点,周边视野正常。
63. 白内障:即晶状体混浊。许多因素,例如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
射、中毒、局部营养障碍等,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渗透性增加和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都可使晶状蛋白发生变性,造成混浊。 64.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老年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
及发病率明显增高。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后囊膜下三类。 65. Morgagnian白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过熟期):晶状体纤维分解液化,呈
乳白色,棕黄色的晶状体核沉于囊袋下方,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上方前房加深。
66. 核硬化:是生理现象,由于晶状体终身生长,晶状体核密度逐渐增加,颜色
变深,透明度降低,但对视力无明显影响。
67.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眼病,为出生时或出生后第1年内发生的晶状体
混浊,可为家族性的或散发,可以伴发或不伴发其他眼部异常或遗传性、系统性疾病,是造成儿童失明或弱视的重要原因。 68. 锥形白内障:即前极性白内障,为晶状体前囊膜中央局限性混浊,多为圆形、
大小不等。可伸入晶状体皮质内,或表面突出于前房内,为前囊下上皮增生所致。
69. 板层白内障:即绕核性白内障,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白内障。因晶状体在胚胎
某一时期的代谢障碍所致,可能与胎儿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低血钙及母体营养不足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混浊位于透明晶状体核周围的层间又称板层白内障。
70. 外伤性白内障:眼球钝挫伤、穿通伤和爆炸伤等引起的晶状体混浊称外伤性
白内障。
71. 并发性白内障:是指眼内疾病引起晶状体混浊。由于眼部炎症或退行性病变,
使晶状体营养或代谢发生障碍,导致混浊。常见于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眼内肿瘤、高度近视及低眼压。
72. 后发性白内障:是指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外伤性白内障部分皮质吸收后
所形成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
73. 是否晶状体混浊就可以诊断为白内障?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