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许多个传统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许多个传统文化。在潮州,工夫茶相信是家喻户晓了吧。潮州人喜欢喝茶。喝茶,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喝茶有利于我们的消化系统,饭后半小时喝上两杯茶,胃里的食物加速消化,就不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了。除了喝工夫茶,潮州锣鼓队,大家也很熟悉吧,每次华侨归来,乡里总会响起一阵悦耳的锣鼓声。那是乡里的人庆祝华侨回归。锣鼓队,现在大多是青少年组成的,这样让许多学生了解家乡文化,不至于连锣鼓怎样拿、怎样敲都不知道。每当乡里有节日的时候,锣鼓也会响起来,既活跃气氛,又团结大家,大家为了办好家乡文化而团结一心啊。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这个节日中中国各地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在广东潮州,也与全国一样,举行活动,庆祝这一节日。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食经中九是一个阳数。月是九,日也是九,这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所以古人称之为“重阳”。在中原,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陪带茱萸的风俗。潮州民俗研究者王次阳先生介绍说:“潮州人也有重阳登高这一习俗,不过在过去主要是一些文人雅士的活动,文人雅士在重阳这一天登高,赋诗言志,在历代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至于在民间形成风俗的项目,主要是放风筝和结缘这两项。”

先说说放风筝。 农历九月是农村中一年中最好的天气,潮州地处南方,湿气比较重,古时被称为瘴气比较重。但是,到了九月空气比较干燥,天气晴朗,天高云淡,阳光和熙,秋风送爽,这样的天气非常松快,所以是放风筝的极好季节,是大家到户外活动的好季节。潮州人为什么把风筝叫做“风禽”。在开始,风筝是做成象鸟类、飞禽一样的形状。在空中放飞,象飞禽一样,所以,叫做“风禽”。这个比喻,我们认为更加贴切一些。潮州人还把“风禽”,叫做“纸约”,“纸约”是古代对风筝的叫法。潮州叫的是古字古义。“约”是一种大鸟,样子想老鹰,飞起来就象老鹰一样,“纸约”其实就是用纸糊起来的大鸟,所以潮州人把风筝叫做“纸约”,有一定的道理。

放风筝是潮州民间的一种群众性活动,特别是青年人和小孩,兴趣大,热情高。九月一到,秋风一吹,大家争相到高处放风筝。在潮州,风筝一般都是自己糊的,材料用竹子、纸糊的;也有专门糊风筝买的,款式比较多,除了鸟类之外,还有蝴蝶、鱼、人头、太阳、蜈蚣等等。还有一些风筝上捆着风铃空中飞翔时发出响声,非常有趣。到了重阳这一天,放风筝就成为最热闹的了。

王次阳先生说:“重阳结缘是潮州一个风俗,结缘原来是佛教的说法,说的是与佛、菩萨结缘,将来能够得到”超度“的因缘。结缘也有与人结交的机缘。,除了佛家间有结缘之外,人们之间平时也有结缘的机会。我们平时所说的某人与某人之间那么好,非常有缘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前,潮州人之间结缘的方式是相互之间赠送“芝麻丸”来实现的。“芝麻丸”是有糯米、糖、花生等作成的一种甜品。这里面有非常深厚的寓意:丸的音与缘是同音字,代表缘分;芝麻

是开花节节高,表示缘分会不断加深和发展,糯米有粘性,有强度,表示缘分亲密无间。花生的果实是结在跟部,有跟有果,表示缘分能够结出果实;糖是甜的,表示美满幸福,甜甜美美。所以,芝麻丸由这几样作成的,寓意深远。

九月初九,潮州民间又称之为“天公生”,有一个说法是九王的诞辰。这一天,民间祭拜成风,在城里也有设置神坛供人们祭祀,祭品中除了平时的果品、三牲之外,芝麻丸一定不能少。祭祀完毕,把芝麻丸赠送给亲朋好友,邻里,表示加深情谊和缘分。但是,如果家里有白事的人家,则不能把芝麻丸赠给别人。赠送芝麻丸还有传递团结、结缘的愿望。比如说,想要传递结婚的姻缘,如果是男方看中的,但是又不清楚女方是否有意,那么就在九月初九这一天,把芝麻丸送给女方家,这就向女方发出男方想与女方结婚的信号;如果女方回赠芝麻丸,就说明女方同意提亲的意向,这时,男方就可以请媒人、亲戚到女方提亲谈条件。有送芝麻丸这一礼节,避免了提亲中不必要的尴尬。潮州人很讲究脸色,你追求人家不成,被人家拒绝了,脸色不好看,过不去,很是尴尬。平时,邻里之间送芝麻丸是很正常的。

至于有了婚约或者新婚的亲家,女方这一家必须向男方送芝麻丸和果品,然后男方把这些芝麻丸和果品送给亲戚、邻居。潮州人经常说,远亲不如近临,有缘才来做邻里,所以非常重视邻里关系和缘分。潮州的邻里关系非常好,相互照顾,互相帮助,比如说,你去找某一人,如果他不在 那么邻里叔叔大婶会请你到他家里坐,喝茶,代主人招待你,这在潮州是非常平常事,也表现了潮州人和谐的邻里关系;在比如,如果邻里之间碰到一些小矛盾,经常也在九月初九这一天,互赠芝麻丸,表示屏弃前嫌,重修旧好。

潮州船运主要靠韩江,韩江上游是由二条江汇合而成:一条发源于本省紫金县的七星岽北;另一条上发源于福建的长汀县。流量大,加上上游高山峻岭,江面狭窄,虽至潮州城外变得宽阔,却上横亘着湘子桥,水流湍急,过桥如过关,从上游而下的船只常在此翻船,造成船毁、货沉、人亡。千百年来,船家在这条多灾多难的航道上行船,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习俗。 首先是船家信奉“妈祖”。每条新船下水都要到汕头港妈屿岛上的“妈祖庙”请香回来,在船中肚供置“天后圣妈祖”的香案,除初一、十五上香烧元宝外,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还要隆重祭祀妈祖诞辰。平素是悭吝的船主,这一天也要以“五牲”或“三牲”祭祀“妈祖”,盛宴招待全船员工;上游来的船只临潮州城时,要烧香祭拜“妈祖”,保佑平安过湘子桥。每当船只顺利通过桥孔时,则对江鸣放鞭炮,答谢“妈祖”的恩典。

据有关方志记载,妈祖为福建省莆田湄洲岛人氏,出生于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是该岛渔民林善人的女儿,排行第六。出生时因不啼哭故叫“默娘”。林默娘自幼善于游泳,十几岁时常随父兄出海捕鱼。有一次船被大风刮翻,她救起父亲,并把哥哥尸体打捞回来,受到了乡亲们的赞扬。后来,她多次到海上为渔民排忧解难。28岁重阳节不幸得病去世。乡亲们从此建庙祭祀奉为妈祖神。明代大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曾二度奉旨上岛修庙奉祀祭奠。自此,妈祖便成了福建、台湾,也成了潮州渔民及船家保佑顺风得利的神明。

其二,船家忌讳一个“翻”字。如在船上晒衣服,不能把里翻在外面;就餐时打完饭,饭勺要直插在锅里不能放倒;甚至连吃鱼时,一面吃完了也不能直翻过来吃另一面,非翻不可时要边翻边说:“顺过来。”

船在江上行驶时最忌遇到蛇和鱼。遇上前面有蛇争道横渡时,蓬船要拼命划桨,汽轮要加快马力,无论如何一定要赶在蛇未过船头时把船抢先驶过去。据说船是龙,龙若斗输蛇,这趟航行就要倒霉。若有鱼跳上船来,无论大小都不能打它的主意,一定要把它放回去。还得抓两把米撒进江里,渔民认为鱼上龙王的王亲国戚,跳上船是为了乞食。顺风得利靠的是龙王,自当不能亏待他的亲人们。世上没有龙,更没有龙王。这是我国古代图腾崇拜的遗风。此其三。

其四,搭船的旅客,也有习俗,最有趣的要算船上新娘遇新娘了。搭船的新娘要打伞,伞柄要悬着一串猪肉。船靠码头时,倘若遇到船里的新娘要上岸,那就是千载难得的喜相逢了,两个新娘就是互不认识,也不能“各行其是”。先得各自从身上取出一方绣手绢,交给自己的“青娘母”(即伴娘),再由两个青娘母来到跳板中间互换绣手绢,才能上岸、下船。没有青娘母的则有新娘自己亲手互换,表示互相祝贺。

行船时,倘若船上的孕妇产育,也被认为是喜事。船主会煮糖面、鸡蛋并做丰盛的菜肴款待产妇。但有个陋俗,不幸船上死了人,除了把尸体马上推下江外,还得赶快杀狗,用狗血洒遍全船,再用水冲净,算是消除晦气。更残忍的是,有的船财主发现船上有危重病人,生怕死在船上,竟抢在他断气之前把他抛于荒滩或堤岸。解放后,移风易俗,陋俗被取消了,但孕妇在船上产育还会得到热情的款待。

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的响起,广东潮州市龙湖镇阁州村23日举行有着千年历史的民俗的“劳热”活动,吸引了海外华人潮商回乡参加,全村老人小孩都面带笑容,户户张灯结彩,共同祈求新年风调雨顺。

“劳热”是古老而独特的民俗活动,是潮州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据当地村民郑先生介绍,“劳热”这一风俗习惯是潮州特有的民俗活动,从正月到四月底,潮州各地前后都有这个活动,主要是祭拜神民和宴请亲朋好友,许多海内外华人潮商每年纷纷在此刻回乡参加与家人团聚,欢庆这隆重庆祝活动。

在泰国经营陶瓷配件的郑老先生说,“我已经有4个年没回到家乡了,一直在外做生意,村里举行盛大的游神赛会活动,我特地抽空回来。”旁边的郑老太太面带喜庆笑容。“这次回来,家乡变化真大,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面貌焕然一新,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心情甚是喜悦。”郑老先生表示,以后每年今天,一定要回来和亲友团圆。

刚踏上乡土的越南顺辉陶瓷出口有限公司的郑顺辉先生介绍,每年举行游神赛会活动,他必定回来。“劳热”是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出生成长的地方,我的心在这里,根也在这里。随后记者参观了郑先生创办的陶瓷佛具工艺厂。“这些年潮州工业的发展很快,许多海外潮商都选择回到家乡投资办厂,为家乡做贡献,这样才是真正的“潮人”。“劳热”作为一种风俗,在阁州甚至整个潮州,都应得到很好的传承,让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