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一词的义项看词义引申对词义的影响-2019年教育文档

从“学生”一词的义项看词义引申对词义的影响

新词新义的产生,除了语言接触的影响之外,还有词义的引申。毛远明先生在《训诂学新编》中说到:“什么是引申?简单地说,一个词按照一定的规律从原义中孳生出新的意义,以表达与之相近或者相关的新概念,这便是词义引申。”[1]“学生”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作为在校学习的人已经在语言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它的其他义项却常常被遗忘。本文主要对其各个义项的历史发展概貌进行分析并探索词义引申对其义项的重要影响。

一、“学生”一词在现存部分工具书中的解释

“学生”这个词在《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①在校学习的人;②向老师或者前辈学习的人;③男孩子(方)。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①在校学习的人;②向前辈学习的人;③对前辈谦称自己。而在《辞源》(商务印书馆)中的解释是:①学习养生之道;②在校学习的人;③后辈对尊长的自称。由以上几部工具书可以看出,学生作为“在校学习的人”是最普遍的。作为“谦称、学习养生之道及男孩子”都是不稳定的。

二、“学生”各个义项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一)先秦

先秦时代“学生”这个词已经出现,它的意思是学习养生之

道。如: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庄子》卷七上·第十九达生)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在秦汉、魏晋时代,“学生”已经开始代指“在校学习的人”。在《后汉书》等著作中出现。

学生桂阳刘常,当世名儒,素善于著,冀召补令史以辱之。(《后汉书》卷三四)

孔子脩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脩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淮南子》卷二十一) 在魏晋时代,“学生”还是专指“在校学习的人”。 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三国志》卷二五)

《晋书》卷三:冬十一月,幸辟雍,行乡饮酒之礼,赐太常博士、学生帛牛酒各有差。

南北朝时期,“学生”专指“在校学习的人”。 琮不慧,为学生所嗤,遂离婚。(《南史》卷二四) 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至乃倦剧愁愤,辄以讲自释。(《颜氏家训》卷第三)

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世说新语》卷中之上)

隋唐时代,“学生”专指“在校学习的人”。

于是国子学唯留学生七十人,太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隋书》卷二)

崇玄学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一百人。(《旧唐书》卷九)

(三)宋辽金

在宋辽金时期,“学生”的主要意思是指“在校学习的人”,不过在宋代已经出现了“后辈对尊长的谦称”,但是在传世文献中存在的数量极少。 作为在校学习的人主要有:

九月癸亥,校医术人,优者为翰林学生。(《宋史》卷五) 作为谦称的有:

祚曰:“学生劳贤者起避耶”(《渑水燕谈录》) (四)元朝

在元代,“学生”一般指“在校学习的人”,但是也有谦称同时存在。

学生先设一百二十人,蒙古五十人,诸色目汉人五十人,年十一岁以上,伴读十人,年十五岁以上。(《新元史》卷六四) (净)此位?(小生)学生复姓陀满,双名兴福。(《全元南戏·施惠·幽闺记》) (五)明朝

在明代,“学生”指“在校学习的人”。这个时候出现的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