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峪地区综合读图分析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景陵峪综合读图分析

一、 图区自然地理概况

一) 图区面积与行政区划

根据比例尺可换算出图区面积为15.2×20.05=304.76平方公里。景陵峪属河北省房山县,图区主要村镇有;中南部的景陵峪,东部的黄村,北部的红地、二渡河以及西部的区庄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 区内水系发育特征

区内水系较发育,景陵峪河为图区主要河流,位于图区的西南部,

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流向为北东—南西向。景陵峪河有三条主干支流,其中两条呈近南北向流经二渡河、上台等北部地区,一条呈近东西向流经沙峪、黄村等东部地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 图区地形地貌特点

本区地形属中—低山区,北部青风岭、西部黄山等为低山区,中南

部景陵峪—黄村为山涧河谷地形,南部平望岗为中山区。区内山脉主要有北部的青风岭与南部的平望岗,山脉的总体延伸方向为近东西向,故形成了区内南北高、中间低的地貌景观。区内最高峰为平望岗,海拔1180米,最低点为景陵峪海拔低于380米。高差大于800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 区内地层发育特征

一) 区内地层概况

区内地层主要由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组成,其中上古生界地层

发育最为完整。主要缺失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以及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等地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 区内地层分布特点

区内上古生界地层分布面积最为广泛,北部、中部与西部广大地区

均为上古生界分布区,下古生界与中—新生界仅分布于图区的中部与南部等部分地区。区内地层总体走向约为南西110—120o。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 下古生界:

下古生界为图区出露最老地层,主要由下、中志留统组成,缺失寒武系、奥陶系及上志留统地层。主要分布于红地岩体周围及西部西山等地。分布面积约占图区的XX%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 上古生界:

本区上古生界地层发育最全,仅缺失下泥盆统地层。同时上古生界

又是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从北部的青风岭至南部的景陵峪、黄村及西部的区庄、西山的广大地区均为上古生界分布区,分布面积约占图区的XX%。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3、 中—新生界:

区内中—新生界仅由中—下白垩统、古新统及第四系组成,缺失上

白垩统、始新统、渐新统及上第三系等地层。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平望岗一带,面积约占图区的XX%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 区内岩浆岩特征

1 / 5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一) 区内岩浆岩概况

区内岩浆岩分为侵入岩与喷出岩两种类型,其中侵入岩主要分布于红地与羊山两地,喷出岩则分布于平望岗一带。 1、 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分布于红地与羊山两地,两岩体均呈长椭圆状南东110o方位展布。其中,红地岩体出露面积较大约为XX平方公里,羊山岩体出露面积较小约为XX平方公里。两岩体同属于印支—燕山期,但红地岩体侵入时代略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 红地岩体:

红地岩体岩性描述(见指导书73页),另外根据流面产状可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倾角平缓,因此岩体的侵蚀深度不大,故下部应存在一大型岩体,见红地岩体剖面图(作横穿红地岩体的地质剖面插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 羊山岩体

羊山岩体岩性描述(见指导书73页)。

2、 喷出岩:

区内喷出岩形成于晚白垩世末期,因受上覆古新统地层的覆盖,故零星出露于平望岗一带。喷出岩岩性描述(参考教科书玄武岩)。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四、 区内变质岩

本区变质岩以区域变质岩千枚岩、板岩为主,分布于红地岩体周围。 1、千枚岩:

千枚岩岩性描述(参考教科书),原岩为XXX。 2、板岩:

板岩岩性描述(参考教科书),原岩为XXX。

五、 区内构造特征

一) 构造层划分与特点

根据区内地层发育和地层接触关系以及变形特点,区内地层可分为下古生

界、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三个构造层。 1、 下古生界构造层

下古生界构造层由中—上志留统组成,该构造层变质、变形程度较强,褶皱、断猎构造构造十分发育。该构造层内的褶皱多为紧闭型褶皱,褶皱轴线近东西向展布,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延伸。说明加里东构造运动对本区的影响较大,中志留世末期本区受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力,造成本区下古生界地层形成近东西向的褶皱与断层,同时下古生界地层普遍发生区域变质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 上古生界构造层

上古生界构造层为本区最为重要的构造层。该构造层不仅分布面积最广,也奠定了本区构造格局的基本框架。该构造层内褶皱、断裂较发育,褶皱多为规模较大的开阔型褶皱,褶皱轴线总体延伸方向为北西—南东向。断层除西山地堑呈南北向展布外,上台、黄村两逆断层走向基本与本构造层内褶皱轴线延伸方向一致。根据本构造层的特点可以看出,构

2 / 5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造层内的各种构造既继承了下古生界构造层的基本格局,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 印支构造运动使本区同样产生近南北的水平挤压力,但挤压力方向较下古生界构造层略微偏东,约为北东20o,从而造成上古生界构造层内褶皱、断层的延伸方向基本继承了下古生界的构造格局,即褶皱、断层的总体延伸方向均为近东西向展布的特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 上古生界构造层内地层的变形程度明显低于下古生界构造层,主要表现为:其一,褶皱多为开阔褶皱类型,褶皱两翼倾角较下古生界构造层内褶皱两翼倾角缓。其二,上古生界构造层内的断层密度明显小于下古生界中的断层密度。另外,印支构造运动造成本区较大范围的岩浆侵入活动,并形成了本区两大岩体。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3、中—新生代构造层

中—新生界构造层仅由白垩系、下第三系古新统等组成,该构造

层内地层的变形微弱,构造简单,岩层倾角平缓(仅为4o),基本上为水平岩层,褶皱、断层不发育,说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喜山构造运动)对本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降运动,对中—新生界构造层的变形影响不大,但造成了本区火山作用的发生,从而形成图区南部的大量喷出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 图区的褶皱与断裂构造

1、褶皱

了解褶皱发育特点,平面形态,转折端形态,核部与翼部地层, 两翼产状,枢纽及次级构造,成因分析等。 2、断层

了解断层的发育特点,延伸方向,规模,两盘地层,断层性质,成因分析等。

三) 地壳运动与构造运动阶段

本区自早古生代以来地壳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其中既发生了水平升降运动,也发生了褶皱抬升运动。同时还经历了多次岩浆侵入与喷出活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 加里东构造阶段

加里东构造运动使本区经历了下降接受沉积—褶皱抬升成陆遭受风化侵蚀的过程。

早—中志留世,本区地壳以缓慢下降为主,从而形成了中、下志留世半封闭浅海沉积环境,说明加里东构造运动较微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中志留世后期,加里东构造运动加强,本区受到近南北方向的挤压,中、下志留统地层广泛变质并褶皱抬升成陆,遭受风化侵蚀作用。从而造成了下古生界构造层内近东西向褶皱断层形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海西构造阶段

海西构造运动使本区经历了由陆—海—陆,即使本区地壳经历了由缓慢下降转变为缓慢抬升的发展过程。

3 /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