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作者:赵卫华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11期

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流动人口子女既包括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还包括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的年龄范围主要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为6-15周岁的中小学生。本文所讨论的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指的是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在西安上学的流动人口子女就接近15万人。这样一个不小的数字,必然会给当地的社会管理带来一个现实的、严峻的问题:政府部门如何合理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部门如何使流动人口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稳定流动人口?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客观环境较差

第一,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受调查的流动人口中,具有小学学历的约占14%,具有初中学历的约占67%,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约占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不到1%。这一数据表明,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基本集中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因此,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知识水平不高,无法顺利辅导子女的功课。

第二,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的消费结构非常单一,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食品消费,其次为医疗消费,至于文化消费、娱乐消费几乎没有。由于他们大多挣钱十分艰辛,在生活中精打细算也只能满足温饱,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投入就更少了。

第三,流动人口照顾子女的时间有限。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不固定,他们为了赚取加班费,普遍倾向于长时间工作,有的甚至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8小时以上。因此,他们与子女的交流时间十分有限。这些客观因素实实在在地制约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效果。 2.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观环境较差

第一,流动人口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很大。在调研中,当问到“如果有一天您的收入不再承担得起孩子上学时,您会怎么办?”有55%的家长表示说什么也要让孩子上学,有43.4%的家长表示尽量让孩子上学,只有1.6%的家长表示实在不行只有不让孩子上学了。由此可见,他们普遍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教育期望,他们非常希望子女读书、上大学、有好工作、改变命运,这是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有利因素。

第二,流动人口与子女沟通较少。调研中,在问到“您多长时间会与孩子有一次较为深刻的交流”这一个问题时,回答为较频繁的占22.3%,很少的占43.4%,当发现孩子有困难时才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流的占31.5%,从不与孩子交流的占2.8%。可见,由于流动人口家庭父母从事职业的不固定性,使他们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也就无暇顾及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了。这种现实状况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儿童非常不利。

第三,流动人口教育子女的方式缺乏民主。流动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并且由于经济等条件限制,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悉心管教孩子,很多人对教育孩子一无所知。另一方面,他们通常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管教,甚至依靠孩子的自身努力,而且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责骂、惩罚。对子女教育的缺失和方式方法的不当,都对其心理健康和学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人口子女和教师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强调赏识教育,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待流动人口子女和本地孩子的情感认知有一定的倾向性差别。调查发现,在师生课堂互动过程中,流动人口子女获得发言和师生交流的机会远远低于本地学生。同时流动人口子女在课堂中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也明显低于本地学生,教师更多地使用否定性和控制性情感的语言。这一现象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情感发展会形成一定的阻碍。据陕西省社科联的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教师对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的评价:认为普遍较差的占7.3%;认为普遍较好的占15.1%;认为有非常好的也有非常差的占77.6%。这种评价相对是比较客观的。被调查教师对农民工子女的思想品德评价:认为普遍较差的占7.9%;认为普遍较好的占26.7%;认为有非常好的也有非常差的占65.4%。对品德的评价略高于对学习的评价。关于“作为教师,你觉得与农民工子女的家长进行沟通时是否存在困难”的调查显示:有困难占26.9%;没有困难占73.1%。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家长沟通的主要障碍是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和立场不同。总体来说,大多数教师对流动人口子女经常能从正面鼓励,并且对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及时给予肯定,只要他们有进步、表现好,教师就会表扬,评价也较为中肯合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较为融洽。从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应从情感、心理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怀,而不是仅仅关注其学习成绩。 2.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子女的关系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流动人口子女和城市孩子的“城乡二元差距”的现象较为明显,城里孩子条件普遍较为优越,他们对农村子女的歧视现象大量存在。一些地区专门设立“民工子弟学校”,有些公办学校设置“民工子弟班”,这些现象都是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另眼相看。这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与城市孩子的不同,是被“隔离起来的特殊群体”。这种歧视会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容易形成人格障碍。如果学校缺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疏导和治疗,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出现某些反社会行为。因此,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特别关注和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 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应加快对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

当前的二元户籍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创新,特别是需要尽快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有限制的不合理户籍制度,要加快推进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现阶段,可以采用像上海那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并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城市内的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一视同仁,更要对城市中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予以补贴,严格监督国家义务教育制度和教学计划的执行。 2.家长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念

流动人口对子女的成长倾注着极大的希望,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有好的生活。但是由于流动人口自身的认知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语言和思维等都忽视了孩子在情感方面或心理方面的需要,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作业等。因此,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更应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心理感受,作为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仅是在学习上的困难,还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上的困难,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开展家长课堂、座谈会等活动,使教师与家长能够双向沟通,帮助家长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3.要切实解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矛盾

对政府而言,解决当地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其基本的公共职能。然而,目前一些教育部门规定,农民工子女入学须提供“五证”,很多流动人口给孩子报名时,根本不知道“五证”是什么。各级政府要制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统一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特别是尽可能减免有关程序和手续,做到报名条件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对违规收费或者故意制定苛刻入学条件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予以查处。 4.要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步伐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作为一个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可在农民工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兴建农民工子弟学校,解决学生就学困难的问题。同时,省市政府应当按比例拨付特别经费,在农民工聚集区新建和扩建公办中小学,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就学困难的现实问题。 5.各级各类学校要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

学校要为流动人口的子女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在组织校园生活时应对流动人口子女特别偏爱,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流动人口子女有机会参加美术、音乐、书法、舞蹈等兴趣班,学校可以为其减免部分费用。教师要为流动人口的子女营造平等的教育氛围。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教师要学习上耐心教导,经济上温馨援助,生活上体贴关心,评比上积极鼓励。此外,广大教师还应当积极指导流动人口子女的课余生活。通过学校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平等享有各类教育和发展的权利。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