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龙门石窟造像浅谈唐代审美取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龙门石窟造像浅谈唐代审美取向

作者:崔艳

来源:《神州》2012年第14期

摘要:龙门石窟造像在唐代时期就造就了它在历史上最辉煌,最光辉的一页,它的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与佛教思想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原则的渗透密切相连,息息相关,折射并反映了唐朝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从造像风格的角度来看,逐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本篇文章以龙门石窟造像为载体,从唐代服饰、绘画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唐代的审美取向和情趣。

关键词: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唐代 审美取向 情趣

龙门石窟位于中原——洛阳,是佛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完整体系的阐释和集中表现。

唐代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唐太宗至唐高宗时期。此时,各种造像都是身躯挺直,所以极少具有身段曲线的美。第二时期大约是从武则天执政到武周时期。这个时期造像的特点主要是身姿婀娜,肌体丰腴,颇具人体曲线线美。第三期则是指中宗神龙年间到德宗贞元间。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是以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康健丰肥的姿态展现给世人的。那种形貌秀丽、面相丰腴、富有人情味,身躯比例适度,体态健美,颈长而丰满的特征与面貌,是与当时的流行趋势紧密相联的。一,以丰满健康为美的艺术特色,继承了前代的发展。二,在唐代,造像艺术中的女子,大都有着所谓“丰腴典雅,雍容自若”的风格,不但是唐代贵族妇女们的真实的写照,而且也是唐代上流社会审美情趣的表现与折射。当时著名的画家周昉曾经说过“仕女多为艳丽丰肥,有富贵气”。这都是上层社会的审美观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同时,也因为这种审美倾向和风格,才会影响绘画的创作与发展过程。初唐时期的雕塑和画像均趋于写实,并以比例适度,面相丰腴,体态健美为当时的造型风格特点。这种现象特征及面貌来源于现实生活,代表了宫廷贵族和上层社会的审美观。

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同时出现了以龙门石窟为典型,并且有着代表性的佛教石窟建筑,所为为它的造像艺术在唐代造就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啊。此时就造像风格而言,也逐渐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唐朝时期,龙门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同时期社会文化和原有造像的艺术形式的融合以及美学原理的相互渗透紧密联系,映射出唐朝的审美情趣,艺术思想和、服饰、绘画等艺术形式,正是有它们才能共同把唐代的审美文化推到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自由、开放、华丽的服饰。唐朝的女性服饰在唐初的流行元素为: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还流行高腰裙,裙子束在胸上,因为这种服饰既能展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展现出当时人们富贵潇洒的风度。

盛唐时期,服饰中又出现了另一种领口样式——袒领,袒领的穿着效果是可以看到女性的乳沟。唐代的妇女体态以丰腴为美,服饰也日趋宽博。这正体现了唐代女子服装的风格: 开放大度、雍容华贵、典雅自由等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稀少罕见的一种,从而显现出了唐时期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唐代妇女服装款式的开放,无一处不体现了唐代的时代风格和审美取向:豪放、不拘小节、自由、大度等。

2、 唐代的仕女画。在唐代的石窟造像中,出现了几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画家,一位是创立“曹衣出水”的曹仲达,也被称为“曹家样”;另一位是有着“吴带当风”之称的著名的画家吴道子,又名“吴家样”;另外还有周昉独特的“周家样”。此时的仕女画都以肥胖为美,画风也浓重艳丽,人物形象也一反魏晋时期盛行的“秀骨清秀”的风格。而且表现技巧也脱离了极具装饰性的手法,并且高度重视绘画的写实能力。画家们不光可以准确地描绘出女性的容貌、体态、服饰等外在美,并且能够达到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这一时代尤为杰出的代表画家为张萱和周昉,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两位画家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唐代妇女的生活方式:空虚寂寞、孤独无聊等,富足安逸、闲适优雅、极具时代气息。周昉和张萱的这种画风也反映在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上。

总体来分析,唐朝时期,佛教造像的宗教性色彩明显开始削弱,然而现实性和写实色彩开始明显突出。又在现实精神的奠定基础上,开始强调事物的客观性,并借助宗教手段来提升控制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思想观念,以至于使当时的人民欢喜,充满民族自豪感等心里特征,从而达到大唐艺术各方面统一的美学基调和与以往不同的审美趋势。

此时的龙门石窟也开始以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客观事物生动的形象描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生产力、宗教信仰、文化等等不同领域的演变进程,并对中国的石窟艺术起着巨大的推动创新作用。这些洋溢着饱满的宗教信仰情感情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巨大的异域人文主义色彩,是当时社会人民对外界事物内心深刻体验的伟大的折射艺术的表现。渗透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不同凡响的创造能力,透过这一历史遗留的人文景观产物我们可以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奥妙。这才逐渐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本土化、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趋势。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也便成为历史不朽之巨作。 参考文献:

【1】尚容《中国佛教艺术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0、7版J 19 第224页 【2】薛莉《论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审美观的形成》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 【3】李立江《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仕女画的审美风格》J 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陈碧君《性感.唐代服装的审美特点》J宁波大学学报 出自(人文科学报) 2004年第三期

【5】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4版 k 879.3

【6】丁明夷 《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艺术的分期与类型》 考古学报 1979年04期 【7】顾苏宁《试论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民族特色》华夏考古1999年02期

作者简介:崔艳 女 汉 生于河南 2011年毕业于陕西榆林学院 同年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 2011级研究生美术学国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