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思考

核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思考

1

摘要:核技术是当今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核技术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值得人们关注的风险。当下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核技术带来的新型能源是解决目前能源短缺的重要手段。然而,人们在使用核技术的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来使这一技术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关键字:核技术、核技术风险、核技术风险防范

核技术既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造孽,是把“双刃剑”。近些年来,由于一些重大核事故的发生,核技术这把“双刃剑”已经变成了一把高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在威胁着人类。面对这些威胁,一方面,要警惕技术悲观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正视核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在使用核技术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来使这一技术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一、核技术风险带来的风险

吉登斯把“风险”划分为“外部风险”与“人造风险”[1]。“外部风险”指确定性风险,是可以借鉴传统经验和规律来控制的风险。“人造风险”则是由于主体在进行技术创新时,技术自身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核技术本质上属于这类风险。

核技术作为技术的一种,在应用中有利也有弊。“就像任何药物既可治病又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一样,完全没有负面效应的技术恐怕是没有的”。[2]其弊端似乎决定了只要人们应用和使用它,就不可避免地要引发技术风险。起初,人们利用核技术是为了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等复杂难题。但核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带来了几起令人始料未及的重大事故,这些事故给人类安全利用核技术蒙上了阴影。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制冷系统出现故障,造成核泄漏,致使15万居民被迫撤离。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当场造成30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这次核泄漏致使核电站周围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直接被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的威胁。据官方统计,截止2006年,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已造成4000多人死亡,90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的危害。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中大量的核污水被排

作者:高盼 单位:扬州大学 文献来源:价值工程2012(3):327~328

入大海,严重影响了海洋的生态环境。以上几次核污染引起了人类的恐慌,尤其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人们更是谈“核”色变。核技术这把“双刃剑”已经变成了一把高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二、警惕技术悲观主义,正视核技术应用

由于核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给人类带来了种种负效应。在此境遇下,一些技术悲观主义者提出,只有阻止甚至放弃核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安全才能得到彻底保障。这些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对实践有害,因而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1.警惕技术悲观主义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技术悲观主义(pessimism on technology)被解释为: “指认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并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种观点,又称反技术主义。它是技术决定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怀疑、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主张技术必须停止乃至向后退。”[3]技术悲观主义者把技术绝对化、独断化,片面地夸大了技术所带来的负效应。在面对核技术与人类之间的种种冲突时,一些技术悲观主义者盲目的对核技术采取了怀疑、否定甚至敌对的立场,而忽视了核技术在解决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生存危机等方面的正向价值。因此,当务之急,摆脱这种形而上学的技术观的束缚,正视核能的利用是关键。

2.正视核技术应用

摆脱技术悲观主义束缚,正视核技术应用,并意味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核技术应用持过于乐观的态度。而是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核技术,正视核技术在应用过程给人类带来的现实利益。

英国经济学家马赫告诫我们:“如果能量枯竭了,一切都将崩溃。”[4]因此,人类技术活动的首要目的就是寻找新能源,而核能正是解决目前能源短缺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