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今字: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叫做古今字。
2六书说:六书是古人从汉字的结构现象和使用现象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反切:反切也叫反语,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传统的注音方法。 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
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2形容词、象声词用作动词:妇拍而呜之3使动:臣活之;意动:益奇之;为动:夫人将启之
5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6连绵词:两个音节连缀表义的单纯词,叫做联绵词。也叫连语、连绵词、联绵字、连绵字。 7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8三十六字母: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类标目。宋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成成。三十六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 影晓匣喻 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知彻澄娘(舌上音) 半舌音:来 唇音:帮滂并明(重唇音),非敷奉微(轻唇音) 半齿音:日 齿音:精清从心邪,照审穿床禅
9五音:音韵学家依据发音部位划分的声母类别。包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半舌音、半齿音——七音)
10古无舌上音:这是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透[t']”、“定[d]”、“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11旁转:上古时期,一个阴声韵变成一个阴声韵,一个阳生韵变成一个阳生韵,一个入声韵变成一个入声韵的情况。在韵尾不变的条件下,由于主要元音开口度的大小不同而产生的转变,叫做旁转。
12引申意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 意义,包括比喻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13章句体:古人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串讲经文大意,有的指出中心思想,这就叫章句。有的在每章句后附“章旨”,即本章的题旨意思,概括一章大意。 14国语:《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先秦的历史散文集,21卷。作者旧传为左丘明,其实是春秋时各国史官所记史料的汇集整理。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自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之交的500年的史实。 15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战国末年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诸子散文集原书分十二纪、六论、八览,现存160篇,20万字。又称《吕览》。 16叶音说:(叶,音xié,同“协”,和谐的意思。)“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叶音说”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为了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变化的。
17衍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误增的文字,叫做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羡文。
脱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脱漏的文字,叫做脱文,简称“脱”,也叫夺文、缺文、阙文。
1
18 形训:据形求义,外在形式的运用,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训释词义的方法,叫做形
训。
19如字:按照某字常见的读音去读,叫做如字。这种情况是相对于破读而说的。
20音韵学: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1等韵学:中国古代通过分析音节结构,探讨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的科学,叫做等韵学。 22义训:据文证义,语言环境的运用不借助于字形和字音,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叫做义训。
23双声 :1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蒹葭、微妙2两个音节都是零声母:犹豫、鸳鸯。 24词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字形和考核文献资料所得出的最早的意义。25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6说文解字(作者、编辑):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他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并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27词义变换类型:(扩大、缩小、转义)扩大:如响,古义:回声、后起意义:声音;江,古义:长江、后起意义:泛指一般的江。缩小:如古宫,本义:室、房屋、后起意义:宫殿;金,古义:金属,后起意义:黄金。转移:如汤,古义:热水、后起意义:菜汤、米汤;涕,古义:眼泪、后起意义:鼻涕。
28名词作状语类型:1.表示比喻:老人儿啼2表示态度:吾得兄事之3表示情理或依据: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4表示工具:臣请剑斩之5表示处所或方位:扶而 道苦之6表示时间:吾日三省吾身。
29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相当于“叫做”。这种格式,是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解释古书词义。释文在前,被释的词在后。这种格式在连用时,往往是用来辨析同义词。
30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汉字的结构。
31宾语前置:1、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
称之为宾语前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32汉字的省形、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33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以并且而则况矧但第抑虽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设故”等。 34古无轻唇音:这是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v]”、“微[w]”。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例如 “辈” 读 双唇音,说明 的 上面 的 声旁 “非” 在 古代 读 双唇音。汉语方言中还保留这些痕迹。例如,湖南衡山,“浮(起)”、“孵(鸡崽叽)”、“(黄)蜂” 的 声母 分别 读 “袍”、“抱”、“烹”。湖南 东安 的 “冯,逢,缝” 等 读 “彭”。) 35读为、读曰:注明音读的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往往是在说明假借字时既注音,又释义。
36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 )“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
(2 )“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2
如“赦之,以劝事君者”。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7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在古代汉语里的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有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或色彩。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正常语序是“以桑树之” 38说文四大家及其代表作: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桂馥《说文义证》
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4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39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分析字形、具体词例):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0句末语气词也、矣区别(结束、目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 、“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相当于“了”。 41分析古今字形成原因:1.由于词的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如:采-彩 景-影 辟-避
2.由于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如:莫-暮 须-鬚 然-燃
42请说明词本义和引申义基本类型:
1.从个别到一般。如:颠:本来指人的头顶,引申义为山顶。 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本义道路,易申义为道理,公理。
3.从部分到整体。如:市:本义为物品交易的场所,引申义为城市,都市。 4.从整体到部分。如:子:本以为婴儿,孩子,引申义为儿子。 43说文收字及编排情况(体例、作者、部首)
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字叔重,他精通群经,学识渊博,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字,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44 分析字的构造以及本义: 1向:象形,从宀,从口,本义向北开的窗户。
2诫:形声,从言,戒声,本义,告诫,警告。3豆:象形,盛食物的器皿4脱:形声,从月,从兑,兑亦声,骨、肉分离。5顾,本义回头看。
45怨与恨的区别:怨和恨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在古代,怨的意义是恨的意思,如“穆公之怨此三人入骨髓”;恨的意义是怨的意思,如“无所恨”。古代怨大于恨,今天,怨小于恨。 46封域又写成邦域的原因:古无轻唇音,帮母与奉母并未分化,所以邦可以说成封,封可以说成邦。
47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2形容词、象声词用作动词:妇拍而呜之 3使动:臣活之;意动:益奇之;为动:夫人将启之 48适--適,后--後,髮--發之间的区别
汉字的简化字分三类
1、同形字:古书中甲字和乙字是形音义都不同的两个字,但甲字的简化字与乙字形体完全相同。適:往,恰好;适:疾速,kuò。
2、同音字:古书中甲字和乙字是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简化时笔画较少的乙字代替了笔画较多的甲字。後:后面;后:君主。
3、共用字:两个繁体字简化为同一个简化字。髮-头髮 發-發射 发
49惮与dan 关系:惮是定母元部字,dan是端母元部字;二者发音部位相同,韵部相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