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总论(全)题库

.

异代换系: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代换后的新类型。

易位系:某物种的一段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段染色体所代换后形成的新类型。 回交育种:两个品种杂交后,子一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称为回交。采用连续回交改进品种的个别性状的育种方法 ,称为回交育种。 轮回亲本:用于多次回交的亲本称轮回亲本(亲本A);

非轮回亲本:只在第一次杂交时应用的亲本称非轮回亲(亲本B)。 受体亲本:有利性状(目标性状)的接受者,称受体亲本(亲本A); 供体亲本:目标性状的提供者,称供体亲本(亲本B) 。

协同进化自然条件下寄主植物与寄生物各具遗传多样性,并且各有独立的遗传系统,双方通过相互适应和选择而协同进化。

定向选择:抗病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后,相应的毒性小种便会大量繁殖增多,形成优势小种,最终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

稳定化选择:感病品种面积扩大时,强毒性小种适应性差,竞争不过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而使频率降低,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频率升高,不能形成优势小种。 避病(Escape)寄主品种在一定条件下避开病原菌的侵染而未发病的现象称为避病,包括时间避病和空间避病两类。

时间避病 易受感染的生育期错开了病原菌侵染的高峰期或适于发病的环境条件。

空间避病 因寄主作物的株型、组织结构、开花习性等阻碍了病原菌与寄主的接触而表现不发病或发病较轻。

耐病(tolerance)当某一寄主品种被病原菌侵染,其发病程度与感病品种相当,

页脚

.

但产量、籽粒饱满度及其他农艺性状等不受损害或影响较小,这类品种称为耐病品种。

抗病(Resistance):当出现某种病害流行时,农作物品种对这种病害不感染或感染较轻,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受害较小,该品种则具有抗病性。

过敏性坏死反应(hypersensitive necrosis reaction)是寄主对病原菌抗扩展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当病原菌侵人具有这种抗性的植物体时,受侵染细胞及其邻近细胞高度敏感,原生质体迅速坏死,形成枯死斑,病原菌被封杀在枯斑组织中不能扩展。这种抗性多由单基因控制,对病原菌表现为高抗或免疫,是抗病育种中利用最多的一种抗病性。

免疫(Immune):指完全抗性,寄主植物没有任何病征。

感病(Susceptibility):病原菌侵人寄主体建立寄生关系并大量繁殖,寄主表现出明显病征。

毒性(virulence):病原菌能克服某一专化抗病基因而侵染某品种的特殊能力。是一种质量性状,因某种毒性只能克服其相应的抗病性,所以又称为专化性致病性(specific pathogenecity)。

侵袭力(agressivenese):在能够侵染寄主的前提下,病原菌在寄生生活中的生长繁殖速率和强度。是一种数量性状,它没有专化性,即不因品种而异,故又称非专化性致病性(non specific pathogenecity) 生理(毒性)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同一种病原菌可以分化成许多类型,不同类型之间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明显差异,这种根据病原菌致病性差别划分出的类型,就是生理小种,也称毒性小种。

页脚

.

鉴别寄主:用于鉴别不同生理小种的一套寄主作物品种。

异核现象(heterokaryosis)不同生理小种的菌丝或芽管联结,进行核交换,使单个菌丝的细胞或孢子中含有遗传性质不同的核。具有异核的个体叫异核体。 拟性重组(parasexual recombination)异核体中的两个异质核发生融合,形成杂合二倍体,杂合二倍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进行单倍体化和有丝分裂交换,产生遗传性不同于亲本的单倍体后代,这种基因重组叫拟性重组。

垂直抗病性 (vertical resistance)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免疫或高抗,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又称小种特异性抗病性或专化性抗性。

水平抗病性(horizontal resistance)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群体改良(Population Improvement)对变异群体进行周期性选择和重组来逐渐提高群体中有利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以改进群体综合表现的育种方法。 轮回选择:通过循环式多次交替进行选择和互交改进作物群体遗传结构,以提高群体中有利基因频率的育种方法。

表型轮回选择:在异花授粉作物群体中,根据单株表现型进行周期性的选择,称为表现型轮回选择。

半同胞家系轮回选择(Half-sib Family Recurrent Selection):中选的植株和一个共同的测验种进行测交(测交后代组成半同胞家系),鉴定每一株半同胞后代的性状表现, 表现好的中选个体互交形成一个新的群体。

自交后代选择(S1 or S2 family recurrent selection) :根据自交后代的性状表

页脚

.

现进行的群体改良的方法。

群体间改良的轮回选择法:同时对两个群体进行改良的轮回选择方法,通过两个群体的改良,使它们的优缺点能够互相补充,从而提高两个群体的杂种优势。 综合品种(synthetic cultivar):根据配合力测定选出相当数量的自交系,在隔离条件下经过几轮随机交配所形成的群体品种。这些品种由天然授粉保持其典型性和某种程度的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两个或几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在生长势、体积、结实性、发育速度以及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抗性等方面优于亲本的现象。 中亲优势(超均优势)(mid—parent heterosis):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与双亲(P1和P2)同一性状的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F1-(P1+P2)/2

中亲优势(%) = ------------------- ⅹ100% (P1+P2)/2

超高亲优势(over high parent heterosis):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与高值亲本(HP)同一性状数值差值的比率。 F1-HP

超高亲优势(%)= -----------------ⅹ100% HP

超低亲优势(over low parent Heterosis): 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与低高值亲本(LP)同一性状数值差值的比率。 F1-LP

超低亲优势(%)= --------------ⅹ100%

页脚

.

LP

超标优势(over-standard heterosis):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与当地推广品种或对照品种(CK)同一性状数值差值的比率。 F1 - CK

超标优势(%) =-------------------ⅹ100% CK

杂种优势指数(index of heterosis): 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与双亲(P1和P2)同一性状的平均值的比率。 F1

杂种优势指数(%)= -------------------ⅹ100% (P1+P2)/2

原始材料:地方品种和推广品种、各类杂交种、综合品种或人工组成的群体。 一环系(first cycle line):从品种群体和品种间杂交种选育的自交系。 二环系(second cycle line):从自交系间杂交种选育的自交系。

一般配合力(GCA):一个被测自交系和其它自交系组配的一系列杂交组合表型值的平均表现。

特殊配合力(SCA):某一特定组合的表型值与用该组合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预测值的偏差。

测交(test crossing):测定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交。 测验种(tester):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 测交种(test cross variety):测交所得后代。

顶交种 :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是用自由授粉品种和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又

页脚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