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商主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独立宣言

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由杰斐逊等五人起草,杰斐逊执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该文件阐释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列举了英王压迫北美人民的暴行,从而深刻揭示了北美独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解除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反英独立斗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人权宣言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1789年7月9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 8月26日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后来被简称为《人权宣言》。宣言开宗明义指出,“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宣言》宣布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人民主权、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法定主义和无罪推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指导和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人权宣言》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成为反封建专制制

度的旗帜,也推动了欧洲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锁国政策

日本德川幕府实行的闭关自守政策。实行该政策的直接原因是防止农民在西方天主教耶稣会的宗教掩护下进行武装起义,而其根本目的是力图切断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巩固其封建统治。德川幕府从1633年开始正式发布“锁国令”;至1639年,几年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即宽永锁国令)。1633年法令规定:偷渡出海者处死;1635年下令禁止日本人航海;1638年又下令禁造大型船舶;1639年颁布最后一个锁国令,驱逐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除开放长崎同中国、荷兰进行极有限的贸易外,严禁同外国接触。此后200多年间幕府统治者一直推行锁国政策,企图杜绝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把日本社会禁锢在封建统治之下。直到1854年《日美神奈川条约》(又称《日美亲善条约》)签订,美国迫使日本“开国”,220多年的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1787年联邦宪法》

美国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年9月17日费城制宪会议上通过。宪法以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4年,有权任命部长、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对总统、部长的渎职行为有权弹劾;国会是立法机关,由参、众两院组成,负责批准条约,制订税率立法。但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须经国会批准,任取终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以上三条旨在将立法、行政、司法之权分立,互相制约。宪法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后增加了10项关于人权的补充条款,规定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宪法对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很大作用,沿用至今。

俾斯麦

1815-1898年,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向资本主义列强的重要历史时期。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反法战争。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利益服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他的“铁和血”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在国内,他为了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于1878年颁布了所谓《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

会治安的法令》(又叫《反社会主义者非常法》);他对外组织军事集团,极力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同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掠夺殖民地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到19世纪80年代末,俾斯麦的内外政策连遭失败,被迫于1890年3月17日下台。应该注意的是,俾斯麦本人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铁血”政策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德国历史。

光荣革命

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1685年,查理二世病死,詹姆斯继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与托利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辉格党与托利党就决定等他死后迎立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惶逃往法国。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在英国统治的开始。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

幕藩体制

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统治的封建制度,称“幕藩体制”。在幕藩体制下,将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幕府是国家的最高的政权机关。幕府统治全国各地的藩国。各藩的统治者是大名,效忠于幕府,幕府对他们实行交替参觐制度。大名仍拥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行政、司法、军事和税收等权利。全国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各领主的土地均按份地由农民耕种,农民须交地租,履行各种封建义务。幕府对农民实行登记制度,在政治思想上进行严格控制。为了巩固政权,保卫领土,幕府又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才被打破。江户幕府实行以“幕藩制”著称的统治体制。中央政权为幕府,地方政权为藩。幕府既处于对各藩的统辖地位,又允许各藩有相对的自治性。幕府的主要收入,依靠直辖领地的年贡和幕臣的贡纳。幕府还垄断对外贸易。幕府直辖领地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大小不等的大约260个藩主(诸侯)。各藩藩主都必须定期到江户参谒将军,称“参觐交代制”。 其特点是等级深严。幕藩体制是日本历史上最严密的封建体制,也是世界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封建制度。它也加快了德川幕府的衰落,阻碍了日本封建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落后于西方。 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俄国贵族革命家发动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起义发生在12月,领导这次起义的贵族革命家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俄国农奴制日趋瓦解。

在反对拿破仑战争中,一些贵族军官受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回国后,他们成立革命组织,企图按西方的方式来改造国家。1816年,第一个秘密革命团体—救国协会成立。他们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1818年成立了新的秘密团体—幸福协会。该会主张实行共和制,采取军事手段推翻专制制度。后来“南方协会”,“北方协会”相继成立。这两个组织都拟定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