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100篇+译文 - 图文

35、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经常向有

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第九组 听孔夫子讲课

36、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 而:就(承接)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出自《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

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说:通\悦\高兴,愉快。 愠:恼恨,怨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②出自《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罔:迷惑,迷惑而无所得。 殆:疑惑,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③出自《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全句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37、道与德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的人。齐:看齐。焉:于加之。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思:思考,心里想。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翻译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38、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儿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坦荡荡:坦,平坦;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忧愁的样子.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喻:明白,通晓,此处指使……明白。利:利益。于:对于。义:道义。孔子说:“君子看重的在于义气,而小人看重的却在于利益。” 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心情不得安宁。”

讷读作nè。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篇。意为孔子说:“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