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选修课影视艺术欣赏期末考试笔记整理剖析

第一讲 电影层面

(一) 电影的影像层面(电影语言)

1、 电影语言的词汇结构

画面:景别、角度、机位、拍摄速度、构图、色彩、色调(对比度) 声音:人声(台词)、音乐、音响效果 2、 电影语言的语法结构

蒙太奇:分割的、细碎的、人为地——叙事的 长镜头:连贯的、流畅的、自然的——写实的

(二) 电影的叙事层面

1、 故事与情节安排(情节母题) 2、 人物形象与人物设定 3、 电影台词与解说风格 (三) 电影的意蕴层面

1、 即主题思想

2、 自身所包含的思想哲学价值判断等思想性的内蕴意 3、 主题有着世界价值亦有民族文化差异

4、 一部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电影所想表达的思想是多层次的隐性的,要仔细解读才能

窥得其中部分真相

(四) 电影的启示层面

1、 电影的解读方法任何观众在其期待视野中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动机都包含有审美动

机、批判动机、求知动机受教、模仿动机,因为人的需求有不同层次,而对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其接受重点是不同的。 2、 启示层面可以作某种程度的“世度崇拜” (五) Emphasize电影与名族文化

1、 电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影像志”

2、 各民族国家电影呈现出来的迥异的风格、面貌特色

3、 当今世界各大具重要影响力的电影大国:美、法、英、日、意、饿;新兴电影大国:

中(港台)、印、韩、澳、东南亚国家(泰、越)

第二讲 电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一、电影的解读方法

1、 精神分析法:电影是造“梦”,个体心理的“投入”,“代替性满足” 2、 结构主义法:蒙太奇 3、 语言法:“电影语言”,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4、 心理学:“场”效应,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 二、电影的文化特征:一仆三主

一仆:电影

三主:艺术?商业?意识形态? 电影的艺术价值与艺术追求:“银幕诗人”——陈凯歌、田壮壮、贾樟柯 电影类型片和电影的商业利益驱动,“票房决定论”——冯小刚、后期张艺谋 电影的意识形态:主旋律电影,宣传电影传统,五个一工程,华表奖 三、电影的本质(与戏剧相比)

1、 时间与空间无限性(戏剧:时空的有限性):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电影均能

1

用影像加以表现,甚至可以表现本来世界和未知时空的种种情形;未来世界,星球大战,超人怪物,恐怖景象,神奇武功……凡此等等都能在影片中获得淋漓尽致的展现

2、 场景的逼真性、实景性:实景与布景(戏剧:场景的虚拟性、假设性),戏剧的“三

一律(场景、时间、情节)”。电影的拍摄——无论外景还是室内景,无论实景拍摄还是……对现实生活最大限度逼真性,否则就会穿帮

3、 叙事自由性:蒙太奇手法(戏剧,叙事性中性:分几个有震撼的场景(幕))

【美】格里菲斯《党同伐异》打破时间…… 4、 情节与人物设置,多样而复杂

(戏剧:人物设置一般较少,角色正反,主次分明) 5、 表演自然化、生活化:演员的“体色派”、“性格派”

6、 摄影机和蒙太奇造成不同景别: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等 7、 观众欣赏:特殊的“场”效应 四、电影早期历史

史前史(胶片、摄影机发明)—>拍摄方法(幕布里奇“连拍”)—>雏形Edision电影视镜-拉洋片—>其正诞生:声来埃及-万洋影城—>早期电影:胡安《西洋镜》—>《定军山》《黄飞鸿狮王争霸》

电影诞生日:1895年12月28日 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1929年 Oscar颁发

第一部彩色片《浮华世界》

第一部是彩色不仅有写实效果且具有表异性的电影《红色沙境》 电脑数字技术在电影中使用《星战三部曲》 电影发展的四个phase

1、无声黑白(1895-1927) 2、有声黑白(1927、1935) 3、彩色电影(1935-) 4、多媒体电影(1977-)

第四讲 电影的拍摄

画面 构图 景别 机位 角度 影调 色彩 一、画面与电影的摄影

1、 画面和声音是电影语言的两大词汇要素,因此,记录画面的摄影师和记录声音

的录音师事电影

2、 摄影师是 ,其职责是在导演创作思想的指导下,用摄像手段和技巧去实现

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想

Director photograph (一)画面构成“五要素”:即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

主体:被主要表现的对象,画面主体思想的重要体现者,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控制画面全

局的焦点

陪体:画面中陪衬,渲染主体,且和主体构成情节

前景:画面中位于主体前方的景物和人物,靠近摄像机镜头位置的人景,呈像大,色调深,

大都处于画在四周边缘

后景:镜头中位于主体后面或靠近后边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与前景相对应,有时

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后景可以丰富画面形象,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加镜头的空间深度,从而构成场景的典型环境和生活氛围。

2

背景:位于主体背后景物(比后景更远些),距镜头最远端“大环境”的组成部分

环境:包括前景、后景、背景,画面主体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暗示人物职业、爱好、性格 (二)各要素作用,突出主体

二、构图与造型——有意味的形式(美的本质)

构图时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空间把它们组合起来,诉诸视觉点、线、形状、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 1、 平衡稳定的构图

强调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对称式均衡——当代电影 2、 不平衡构图

违反均衡法规,动荡感——现代电影

三、景别

(一) 概念

由拍摄距离不同造成画面在银幕上呈现出来的大小,拍摄距离一指实际距离,二指镜头焦距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全景、中景、近景符合常规视点,使用多,远景特写称作“两极景别”、“心理镜头”,有较强主观感情色彩。

1、 远景:摄取远距人物景物的电影画面,可以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展示

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

2、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表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

空间方位,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 电影画面 3、 中景(60%):以表现人物膝部以上活动的画面,既能清晰地显示环境,又能表现动作和

大致表情

4、 近景:用于表现胸部以上画面,视距比特写稍远

5、 特写:表现人头部(肩以上)和被摄主体的细节,突出细节,强烈主观感

6、 空镜头:影片中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与剧情有关人物)的镜头,介绍环

境背景,渲染意境,烘托气氛 四、镜头的角度

垂直角度:平视、仰视、俯视 水平角度:正面、侧面、背后 五、镜头运动及表意作用

(一) 镜头运动、推拉摇移跟——摄影机运动的主要方式(人动、机动) 推:摄像机放在移动车上直线推进或变焦镜头推近

拉:对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或用变焦镜头拉近(局部—>整体)

摇:机位不动,只做角度变化,机身只做左右、上下、旋转等运动,展示空间环境,扩大环境,扩大视野

移:摄像机沿水平方向移动,展示发展情节并对细节加以描写

跟:摄影机镜头跟被摄主体(人或物)一起运动而拍摄的画面,又称“跟拍”(除跟以外都是移) 六、电影画面的影调

高调:主体色彩影调与陪体、环境对比非常强烈 低调:主体色彩影调与陪体、环境对比度不强烈 七、电影的用光

“五光照明”,正面光(顺光),侧面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散射光等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