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目的:构建恶性肿瘤患者PICC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临床应用验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9月~2018年6月共1761例通过病理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并在肿瘤医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随机化分组分为风险管理组(n=885)和常规护理管理组(n=876)。利用回归分析法比较两组患者获益。
结果:1)基线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均衡可比性,在年龄(分层因素)、性别、学历、居住地、肿瘤类型、置管方式及导管类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2)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风险管理组PICC相关性血栓、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穿刺点渗液及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组PICC非计划拔管率与常规护理管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ICC相关并发症发病密度:至2018年12月31日,1761例被访研究对象共随访了18,2265观察人时(人天),其中风险管理队列观察人时为9,3771人天,常规护理管理队列观察人时为8,8494人天。常规护理管理组PICC相关性血栓、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穿刺点渗液及接触性皮炎的发病密度高于风险管理组,两组患者PICC主要相关并发症发病密度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4)不同护理管理方式对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护理管理方式(常规护理管理和风险管理)PICC相关性血栓(?~2=6.294;P=0.012)、导管脱出(?~2=4.893;P=0.027)、导管堵塞
(?~2=34.245;P=0.000)、PICC相关性感染(?~2=6.425;P=0.011)、PICC穿刺点渗液(?~2=6.164;P=0.013)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接触性皮炎(?~2=3.408;P=0.065)的发生率在不同护理管理方式中不存在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常规护理管理组发生血栓、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和穿刺点渗液的风险较高,分别是风险管理组的2.270倍、3.822倍、3.817倍、3.363倍和2.529倍。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风险管理优于常规护理管理,该体系在临床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有效降低了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并为基层医院有效落实《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提供了新的途径。为进一步实现新疆地区恶性肿瘤患者PICC全程、同质化的质量管
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