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岳梁 版权拥有哦、、《组织行为学》讲义打印

《组织行为学》讲义

岳梁

见面语:

永恒、现实思考与终极关怀,超越性的指向是人的基本的生存样态。人不仅要在实践上不断超越存在的生存境遇,而且必须在理性上探求存在之为存在的理由:即关注人之存在的价值、意义、根据、追求、理想、完满的求索。否则,就是一头猪。你们喜欢《士兵突击》吗?喜欢许三多吗?如果喜欢,喜欢什么?

熟知非真知,如“了如指掌”,并非真知,人们必须从熟知到真知。孙中山说的“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知难行易”的学说对人生很有启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一种主观判断,据说当“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26岁的多米尼克共和国妇女梅厄正在世贸大厦第一层的餐厅里工作,与她一起工作的41名多米尼克人都遇难了,而她却逃了出来,堪谓“大难不死”。按照常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她有没有后福呢?不但没有,不幸的是,她死于纽约的另一次空难,即11月12日的空难。在新年就要到来之际的2007年12月27日,多次被“暗杀”威胁的“铁蝴蝶”贝·布托被暗杀。也即是说,真理是智慧,真理是过程,真理是全体,真理是生活。从熟知到真知的唯一桥梁是哲学思维或科学思维。

中国古代强调“经”(个人所信奉的基本道德、法律等观念)与“权”(即他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或情景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灵活的调整或权变),反对“教条主义”与“机会主义”,如“杀人”与“说谎”,“不要杀人”与“不要说谎”对不对?

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动物式的“生存”活动,而是人所特有的“生活”活动,即“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的活动,也就是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活动。而且人类的这种变“理想”为“现实”的“生活”活动是一个无限的历史展开过程。

本门课程从这一案例开始:清华状元出走之后,…… 第一讲 导言:研究全球化,融入全球化

21世纪还是未来的时候,预言家就纷纷预言未来,当然乐观与悲观相交织:未来将是一个拥有无限自由、无限财富的社会,太空旅行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将成为现实,贫穷与疾病将永远被开除,到处充满了幸福与快乐;人口爆炸,环境恶化,能源枯竭,战争不断,饥荒遍地,情感异化将被完全消除。人们期待着巨变。

人类已经跨入了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世纪,这个世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全球化。21世纪将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正在成为21世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的变化,其中以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最为巨大。经济全球化是由双边国际贸易、地区自由贸易发展而来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国际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高速发展中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日益提高的必然趋势。当然,这种影响不是各要素单一地发挥作用,而是各要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向人类社会肌体的每个毛孔全面渗透,从而引起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快速而复杂的变化:

经济的国界已经消失或模糊;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各个角落;国际间相互投资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哪里的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这种趋势自然对现代企业家和管理者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当代,各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方法、决策方式、控制的程序等管理内容将可能全面趣同。而当一个企业跨国经营时,它所面对的却是价值观念、习惯、语言、行为方式、态度不同的民族、群体、个人等。于是,国际企业的管理者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组织结构、技术方法、资金投向、投资收益率、选择外派人员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在跨文化条件下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全球化战略,本土化执行;所以,对于跨国经营的管理者来说,熟悉所在国的文化背景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在国内经营的公司管理者也需要对它国文化及经营环境十分熟悉,因为在今天,闭关锁国的经营是不可能的。在今天,任何公司和企业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来的竞争,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用全球观念来考虑公司和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据统计:一个没有经过跨文化训练和准备的跨国经营者在国外失败的比率高达66%;而与此相反,经过跨文化训练的人的失败比率仅占2%。当然,这种跨文化训练决不是皮毛的。西门子公司就特别重视跨文化的教育与训练。

从某种程度上讲,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全球经济,而资本主义经济的管理者很成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而中国的管理者还是婴儿。因此,对中国的管理者进行或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组织行为学》就是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和懂得人与组织、组织中的人,以及处于不同文化中的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是国际间相互沟通与成功的关键。随着我们学会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国际贸易将会更加畅通,而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和纠纷将会大大减少。在新旧交替之际,为了美好的未来,福田康夫于2007年12月27日访问中国,就是为了加强中日之间的合作,在28日下午的演讲中说:“在这次来访之前,我有机会在东京和中国媒体代表团进行会见,当时我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因为我已经在两国到处都能看得到的期待构筑日中崭新关系的萌芽。我这次的来访可以说是迎春之旅。我知道中国有句话,梅花和樱花常常是相伴开放。我认为,这次让梅花绽放,能够共享春天浪漫盛开的樱花,我想与以胡锦涛国家主席为首的中 1

国领导以及两国国民一起作出努力”。当然,还有一门《国际组织行为学》专述国际组织领域的,它与《组织行为学》的不同在于,《国际组织行为学》向人们展示的主要是文化的重要性,强调指出作为成功的管理者要想真正了解人的行为,需要考虑的是多方面的因素。了解文化以及人的行为是十分复杂的课题,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人是什么东西,人不是东西,因而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是相当困难的,当然也是具有挑战的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我是站在全球化的视角来讲述这门课的,愿你们喜欢这门课,愿你们有所获。当然,关键是咱们的合作是愉快的! 一、

要求与重点 1、

要求:事业从做人开始——修养、了解人、理解人;学习——理想与追求;责任——个人、家庭、单位、国家;角色转变——从被动到主动、自学、计划、执行、适应环境、把握未来;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明白自己是团体的一分子。

2、 3、 4、 5、

二、

授课侧重点:适应环境——谋求发展、适应未来;观念转变——是前提、竞争、人才、创新;能力提高——是根本和目的;方法传授——是手段和途径、是达到目标的钥匙。 现实与历史:

人与管理:人是复杂的动态的组合体。 养成调查与研究的习惯与作风。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现代管理科学,已为越来越多的学术界、政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和接受。一句话,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它就受到重视。这是因为,组织行为学从组织中人的行为这一侧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管理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这对于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各种组织的建设和实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就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

三、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性质

1、组织的概念:荀子的“群”,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人类社会是有组织的社会,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组织。一个人还可以同时是若干个组织的成员。这说明,社会组织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普遍形式。从静态上看,组织是指社会团体,是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的系统或模式;可从动态看,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管理者把分散的、没有联系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知识、环境等因素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联系和配置起来而创造的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这样理解:组织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组成或结合成的人的集合体——它是一个有机的生长体,并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衰老甚至死亡;它是随着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演变而不断适应和自动调整的群体;它不仅是权责分配系统,而且是其成员根据自己的特定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并由此构成的等级体系的人际关系网络。就人的社会组织而言,它有多重的功能——组织存在的理由:A、组织能形成一种新的合力,1+1大于2,兄弟同心其利断金;B、有效的组织能提高效率,内部分工、职责明确,从而可以避免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相互推委和扯皮;C、组织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2、行为的含义:刺激——反应;需要——动机——行为;刺激——反馈——行为反应;广义行为——狭义行为。人们行为的特点:目的性;能动性;社会性;变动性;组合性。

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对它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组织行为学就是管理心理学;有人认为,组织行为学就是行为科学。我认为,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有效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科学。

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它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现代管理科学;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学、心理学,特别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管理学的新发展。1911年太罗提出《科学管理原理》;1914年莉莲·吉尔布雷斯提出《管理心理学》;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学”;60年代莱维特提出《组织心理学》,此后在美国《组织行为学》产生。 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即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而组织人的心理和行为又可分为组织中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

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领导心理与行为。

2、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讲 目标行为

组织和群体的行为都应该有即定的目标指向,个人行为一般也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明确,个人的行为与组织配合,才可

以得到有价值的结果。所以,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目标是其行为规范的依据;反过来讲,行为又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和保证。也 2

因此,如何科学地设置目标,有效地控制和协调行为,是组织行为学工作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一、

1、

目标行为与功能

目标和目标行为:A、目标——目标是组织、群体和个人在特指的时间内希望获得的成就和结果。它主要包括:目的、任务、工作速度、工作数量和质量、成果价值以及达到目标的时限。它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B、目标行为——就是人们根据自己所属组织或个人的需要进行目标的设置以及实现这一目标而开展的直接和间接的一系列活动。

2、 二、

1、 2、 三、

1、 2、

目标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A、指明组织发展的方向;B、调动成员的积极因素;C、提高成员的全面素质;D、合理配置组织的资源。 影响目标行为的因素

主观因素:A、观念因素;B、态度因素;C、信仰因素;D、兴趣、气质、情绪因素;F、能力因素。 客观因素:A、社会因素;B、经济因素;C、自然因素。 目标的设置与管理

目标设置的标准:A、目标的内容清楚、具体、分层次;B、目标难易要适度;C、组织成员要认同。

目标设置的内容:A、人力资源目标——人力的引进与培训;B、成员能力发挥目标——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此需要制定合理的劳动报酬和相应的激励方法;C、物力和财力目标——生产设备、原材料、能源和资金来源;D、技术引进目标——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E、提高生产力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科学的生产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产量、扩大产品品种、规格、型号;F、利润目标——总产值、净产值、税后利润;G、市场竞争目标——市场开拓面和占有率;H、售后服务目标;I、环境保护目标;J、社会责任和形象目标。

3、

目标管理的方法:A、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B、目标与组织成员的需要相结合;C、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作出科学的论断,想方设法是成员认为目标是可行的;D、目标先统一后分解,层层落实到人;E、要给下级实现目标的自由度;F、检查与矫正——控制;G、总结和评价——激励。

四、

目标行为的协调

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进程中,其行为难以避免地受到阻碍和干扰,产生偏差,从而使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为了及时而有效地控制偏差,纠正错误的行为,必须根据目标行为要求协调行为。

1、

产生目标行为偏差的原因:自然因素的制约——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社会因素的影响——政治、法律、经济、组织、道德、宗教、习惯、家庭、人际关系;个人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个人动机不正、动机冲突、自我估计过高,等等。

2、

目标行为偏差的表现:忧虑;幻想;冷漠;退化;防卫;攻击;破坏。(2008年2月12日上午6时许,河北唐县马关乡夹子村亲侄柴公敏,因宅基地、倒煤渣、建房子发生矛盾,杀死大伯柴振国一家9口,其中有4个月的女婴。)

3、

目标行为偏差的预防:A、自然因素:提高对自然灾害预报及其准确度,并制定预防措施(截止2008年2月12日,中国低温、雨雪冰冻已造成107人死亡,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人民币);要经常检查生产场所存在的隐患并加以排除(2008年2月14日,广东佛山三水当时国内最大的“粤通仓储运输有限公司”烟花爆竹仓库7号库发生爆炸,随后波及其他20个仓库,相邻两个村庄房屋被震裂,相当于1、1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人民币。浙江义乌2008年2月15日近2时义亭镇一家酒店发生大火,死11人。);要大力提高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增强抗逆能力。B、社会因素:要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规章制度;要完善法制,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不失时机地对组织实行变革,以求发展;要对组织成员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你们看过《闯关东》吗?喜欢吗?为什么?C、生理因素:对生理有缺陷、智力、技能较差的成员,要安排适合他们自身条件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D、心理因素:对动机不正和动机冲突的成员,要教育他们端正动机、修正行为、提高思想素质。

4、

目标行为偏差的修正与协调:A、修正个体行为的偏差,使其行为趋于规范——因人制宜、情况准确对号入座、信息及时反馈;B、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素质、思想、能力、技术不同;C、改善组织管理:实行民主与科学管理;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抓好思想教育工作;改善社会条件;实行个性差异管理。

第三讲 激励学说与激励模式

激励是管理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研究激励问题,实质上是探讨人的行为动力,即探讨如何有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