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教案论文

创设教案情境 促进有效教案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案的思考

单 位: 揭阳岐山中学 姓 名: 温武训 联系电话:

E_mail : wenwuxun@163.com

2018年1月

1 / 7

创设教案情境 促进有效教案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案的思考

【摘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案存在着培养目标虚幻、课程结构单调、教育过程僵化、评价体系消极等诸多缺陷,导致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严重缺失,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教案目标的达成。情境教案通过选用典型材料,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较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案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教案的实效性。

【关键词】情境教案 教案情境 有效教案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案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究其根源,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作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案中,“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来讲课。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案中,没有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案理念,学生必须细听教师的讲解,无法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为了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 教案效果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学生对教案过程中所呈现的知识理解不透、体验不深,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地增强课堂教案效果,促进有效教案,是广大教案工作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根本出发点。笔者经过三年多来的思想品德教案实践研究,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案,是实现有效教案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情境教案,是指在教案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案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案活动,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案实效。

下面笔者结合这几年来的教案实践,谈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案的体会。

2 / 7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迸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案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活的灵魂。

我们在教案中要加强教案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案,使教案走进生活,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案中围绕教案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案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如在讲授《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我想:若是教师照本宣科,讲大道理,采用“一言堂”式的教案,则不可避免的学生会出现乏味与厌烦的情绪,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热情:课堂之上目光呆滞者有之,哈欠连天者有之,嘻笑逗闹者有之……整个课堂便成了死水一潭。如何让这节课教案激起涟漪,甚至是浪花呢?生活,唯有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样一个教案环节。学生对这一联系自身实际的问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轻松、愉悦兴奋的讨论与交流中重温了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为我们的成长所倾注的点点滴滴——生病的焦急的神情,取得成绩时欣慰的笑容,落在肩头上的一巴掌……

联想起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父母的一幕幕,有的同学曾因母亲的唠叨而心烦;有的同学因父母管教太严而反感;有的同学因父母的平凡而嫌弃;有的同学因父母的残疾而自卑;有的同学因自己的任性而与父母顶嘴……。通过讨论与讲述,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母爱如海洋的浩瀚,父爱如高山的深远。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在生活中关心、孝敬他们,深爱他们,并把这种爱扩散到尊敬、爱戴邻里乡亲,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后歌曲《母亲》使本课达到了高潮,此时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的思考与讨沦中,教师也要充分融入到学生中,关注和倾听学生的分析和讨论,关注学生经历的差异性,必要时要做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例如,在讨论中我发现有个同学始终沉默不语,在我的再三鼓励之下,他敞开了心扉:他为别人有好的父母而羡慕,为自己有这样的母亲而无奈。原来,他和母亲前两天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上网吧屡教不改,在说服教育无效之下,他的母亲一气之下用棒子打了他,他冲动至极,哭着跑出了家门,被叔叔劝回,至此与母亲以冷漠待之。对于他家的情况我非常了解:他的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在北京常年打工,父母对他的期望非常高。事情发生之后,他的母亲就给我打电话,在电话中她表达了对孩子的担心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导致了这一后果,对于他们母子间的隔阂我意识到如果不及时的开导、化解,那么母子间的矛盾将会愈演愈烈。为了解开该同学的这个心结,在课堂上我抓住了恰当的教育时机,“你了解你的母亲吗?你知道你的母亲对你的期望吗?你知道当你离家出走时你的母亲有多焦急吗?假如你是母亲,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的子女养

3 / 7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