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教科小学科学下《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案(3)

第一单元 沉与浮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一、教材分析:

《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科学》五下《沉和浮》单元的第七、八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所以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上我把原两教时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作了一定的选择,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在主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调制两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让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再用弹簧秤测出浮力的大小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大小不同。最后通过教师演示以及课件的帮助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并留下课外探索的作业让学生在一种自主探索的氛围里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教学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调制液体来探索液体的性质,并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通过调制多种不同浓度的液体,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 (2)通过小组合作有效解决问题,懂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和实效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愉快。。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积极参与探究身边的科学活动。

三、教学重点:通过调制多种不同浓度的液体知道液体的性质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四、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证明不同的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五、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材料:一个马铃薯、食盐和白糖、3只杯子、两根筷子、一个弹簧秤和一个钩码等。 老师准备材料:课件、天平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演示同一个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意图:引出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探究欲望) (1)老师把同一个马铃薯放入不同的液体中,学生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状况。

师提问:马铃薯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揭题)

(2)学生猜测原因。(学生自由讨论)

生1:这是两杯不同的液体,我猜测1号杯中是盐水。

生2:我也猜1号杯中是盐水,因为死海中的盐水能使人浮起来, 师:你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呢? 生3:可以用闻一闻,有没有其它的气味。 生4:可以尝一尝味道?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允许尝味道?

生5:不可以,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两杯液体是否有毒,所以不能轻易去尝。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科学实验我们不能轻易品尝,以防中毒。

生6:用晒一晒,或者烤一烤的方法,把液体烤干,看有没有其它物体产生? 师:好办法,今天老师就用她说的办法来加热液体。

2. 教师做液滴加热实验。 (意图:科学探究不仅要大胆猜测,还要注重证据收集) (1)学生观察玻璃片上两种液体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

生1:我看到1号玻璃片上黄色的固体,而2号玻璃片中什么也没有。

生2:这说明1号杯中溶解了其它的物质,但不是盐,因为盐水加热后会留下白色的结晶。 师:说得非常好!你真会思考。

(2)师生归纳:液体中溶解中其它的物质。 (师板书) (二)合作探究,分析现象 1.研究调制液体的方法。

(1)师生讨论:调制盐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意图:让学生养成处理实验中细节问题) 师:杯中盐是一次性加入,还是分批加入? 生1:一勺一勺地加。 师:加入后还要做些什么?

生2:加入后要用筷子搅拌,使盐充分溶解,再放入马铃薯看它是不是浮起来了? 师:一勺盐是多少呢? 生3:一平勺。

(2)教师出示温馨提示卡1。(投影出示) 温馨提示 调制盐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每次加一平勺。 2.每加一勺,都要搅拌至完全溶解,停下来观察,看看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在

表格上做好记录。 3. 夹出马铃薯,继续加盐搅拌至完全溶解,再放入马铃薯,再继续观察记录。 2.小组合作:调制两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糖水)(意图: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 小组交流讨论: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板书:足够多)(意图:科学课不仅要有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更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实验记录表(一) 水量 所加食盐量(勺) 沉浮情况 我们的发现 100ml 1勺 沉 加2勺盐可使马铃薯浮起100ml 2勺 浮 来 100ml 实验记录表(二) 水量 所加白糖量(勺) 沉浮情况 我们的发现 100ml 1勺 沉 我们发现放入第3勺糖时100ml 2勺 沉 马铃薯浮起来了。 100ml 3勺 浮 100ml 师:是不是只要液体中溶解了其它的物质,马铃薯就一定能浮起来?(投影展示实验记录单) 生:不是的,我们小组在加入第2勺糖是,马铃薯并没有浮起来,而加到第3勺时,马铃薯就浮起来了,这说明只有加入适当多的就会浮起来。 (三)深化主题,继续探究

1.学生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意图:从观察——发现——推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 (1)教师示范测量钩码的重量。 (2)出示温馨提示卡2。(投影出示) 温馨提示 1.检查弹簧秤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2.测量时钩码要全部浸入液体中。

3.读数时手要拿稳弹簧秤,目光平视指针刻度,仔细观察弹簧秤的指针变化,作好记录。 (3)学生实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实验记录表(三) 空气中 清水中 浓盐水 浓糖水 弹簧秤读数 0.53 0.4 0.35 0.38 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清水中的重量﹥浓糖水中我们的发现 的重量﹥浓盐水的重量, (4)小结:弹簧秤在清水中的读数比浓盐水、浓糖水的读数要大,钩码受到的浮力小。 2.投影出示钩码在水中受力图并分析。 (意图: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印象) (四)验证实验,得出结论

1.比较同体积的几种液体的轻重。 (意图:再次验证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知道科学探究有时需要多种证据)

(1)出示天平,教师往两个同体积的容器里加入同样多的清水和盐水。 (2)学生观察天平交流汇报。

(3)结论:同体积的水比同体积的盐水轻。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板书) (五)资料呈现,拓展延伸

1.网络资料学习——投影出示:死海和比重计。 (意图:学习的方法可以有许多种,只要能学到知识都是可以的) (1) 阅读网络资料

(2) 师生实验:如何使用比重计? 教师示范:把比重计分别清水中和盐水中, 两个学生读数:知道盐水的密度比清水的密度要大 2.布置延伸性探究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物体的沉浮不仅同物体的体积、重量有关,还同液体的性质有关。今天老师要布置两个课外作业(投影出示)。(意图:科学探究的时空是很广阔的) (1)试一试还有哪些物质溶解在水里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老师举例) (2)你能找到一种让铜钥匙浮起来的液体吗?(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 说明:表格中的数据选自一个小组的记录。

板书设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