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占比偏低。 2010 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 18 %,低于全国 25 个和全省 10.1 个百分点。在 “ 十一五 ” 期间,服务业占 GDP 比重始逐年下滑,已经降至 20% 以下。
服务业企业规模较小 。由于受城区人口基数小等因素影响,真正上规模、上档次、能够开展综合性服务的企业较少,能够提供特色服务的企业则更少,尤其缺乏大型服务业企业。现有服务业企业在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个性化等方面也都存在明显不足,与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业企业相差甚远。
城市人口基数偏小。 淇滨区作为鹤壁市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区,城镇人口不到 20 万人,市内市场潜力较小,已经严重影响了鹤壁市服务业的发展。
缺乏有效的服务业扶持政策。 为促进服务业发展,我市虽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与周边地市相比,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市没有建立专门的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土地、财税、金融、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政策尚未具体明确;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法规林立,加上没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我市已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服务业专业人才匮乏 。我市服务业企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懂技术运营、会管理、市场开发能力强
的专业人才更是奇缺。由于我市多数服务业企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规模较小,出现了 “ 招人难,留人更难 ” 的现象。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发展趋势
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将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服务业将处于快速发展期。经验表明,当人均 GDP 处于 3000 美元以上时,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将实现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与人均 GDP 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全市人均 GDP 的不断增长,服务业将由以餐饮住宿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积极转变,实现传统和现代服务业的均衡发展。三是产业加速互动融合。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和产业链延伸,制造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产业链条上游的研发、设计、策划和下游的物流、配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的支撑,鹤壁市服务业将与其他产业呈现加速融合态势。四是空间集聚趋势明显。受市场网络、人才因素、创新环境、区域品牌等因素影响,服务业在其空间分布上加速向中心城市高度集中,与制造业集聚共生于某个区域,形成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区。鹤壁市在现有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发展的同时,将会有更多的服务业集聚区不断涌现。
(四)发展机遇
现阶段,我市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无论是发展趋势还是现实需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国际、国内服务业产业的转移。服务业国际转移是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国内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业也由于成本问题正在向内地积极转移,鹤壁市凭借明显的交通和区位优势、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基础,将成为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二是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国家和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鹤壁市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服务业发展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服务业领导小组,出台《鹤壁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意见》(鹤政? 2006 ? 42 号),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 三是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鹤壁市正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同时,坚持 “ 工业强市 ” 战略,已具有煤电化材一体化、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等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和金属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四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鹤壁市新区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新型社区建设和鹤淇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程度将不断提高。鹤壁市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必将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新型服务业发展体系为主要目标;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为主要任务; 以新型商贸、现代物流、职业教育、文化、旅游、房地产等六大产业为重点;以产业综合功能服务区、综合物流园区、职业教育园区、陶瓷物流园区、煤炭物流园区、文化改革试验区、煤化工物流园区、汽车物流园区 等八大集聚区为载体;力争引进 10 个全国行业知名品牌企业,建设 100 个服务业重点项目。通过实施 “6811” 工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提升传统服务业,显著扩张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初步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服务业体系,把鹤壁市建设成为立足本地、服务周边、特色鲜明的服务业新兴城市。
(二)发展原则
开放助推的原则。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大招商为契机,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总体安排,积极引进省内外大型服务企业,通过 “ 引进来 ” 推动本地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支持有条件、有特色的本地服务企业拓展外地业务,通过 “ 走出去 ” 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区域竞合的原则。 树立竞合发展理念,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以豫北六市为着眼点,进行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围绕我市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一方面注重与周边地市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业体系;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