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 第三章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

2018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三章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第2题,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1.A 2.B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 cm,但根系在20 m以上。据此回答3~4题。

3.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下景观最有可能位于该地区的是( )

解析:根据该植物地面高度较矮而根系非常发达,可知这是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B图沙丘广布,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

答案:B

4.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能源紧缺 D.洪涝灾害

C.水土流失

解析:干旱的地区降水较少,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 答案:A

根据下图中信息,完成5~6题。

5.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B.地壳运动 D.人类活动

6.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解析:第5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①当地为平地、森林植被;②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③此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6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5.B 6.A 二、综合题

7.(2018·南京模拟)结合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1)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图乙中山脉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图中。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

(2)试分析图甲中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图乙中银川等信息可以判断出图中的山脉为贺兰山,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气候干旱,植被稀少;该地区植被的减少会导致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和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的出现,而A和C中,C又会导致降水较少,蒸发加强。第(2)题,湖泊面积缩小后,水域面积减小,其景观会发生相应变化,其各种生态功能也会大大降低。

答案:(1)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8·潍坊检测)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C.森林破坏

B.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

解析:据图可知,甲事象可能导致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水土流失加剧等,因此它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

答案:C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