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桑玉梅 王莹莹

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2期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进行培养,越来越倾向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顺应时代的复合型人才。音乐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育;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互动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年龄尚小,仍然保持着活泼的天性,对整个世界充满着好奇,音乐作为他们接触世界的一个钥匙,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用自己独特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由于演奏乐器、旋律、主题等等因素的不同,音乐带给人的视听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会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少数民族音乐极富特色,演奏音乐所使用的乐器也是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类型,因此,当音乐响起,学生会对演奏这类音乐的乐器和音乐背后的风土人情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对这些问题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去主动了解和学习,教师只需要在这过程中加以引导就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音乐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发散思维。音乐是人们沟通的桥梁之一,不同于语言,不同语言无法进行有效交流,音乐是没有这些限制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会通过旋律传达给每一个聆听的人。学生能够将音乐中传递出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见闻和阅历相结合,通过想象勾勒出音乐所描绘的情景。这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样是一种锻炼。只需要一小段旋律,通过学生们的想象和思维的延展就能够描绘出具体的情景,学生在这其中互相讨论能够更加深这种想象,也能够更好地完善细节。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力加以培养 (一)打破陈规,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获取信息的便捷让学生更早地觉醒了自我认知,学生更渴望拥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得到认同。然而,在传统教育中对于个性的压抑是十分明显的,个性鲜明的人往往会引人侧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想要个性化发展的信心。展现自我,拥有自己的个性是人格健全的一部分。音乐在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完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延展性、全面性,必须有区别于以往的盲目单一的教学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容,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体会到快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的、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才是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有更多的互动产生,任课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帮助,而非直接死板地教导。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只需要為学生指引一个大概的方向,其他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填充。比如在课堂上学习聆听了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少数民族的民族历史和民俗,这些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地传达,而是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将想要了解的内容进行汇总,学生自行查找资料,然后再课堂上进行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老师给予的信任和尊重会让小学生们越发重视每一次学习,也会更加集中精神更加用心地去聆听每一段音乐,再结合自身学到的新知识,对音乐有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二)在学习中加强启发式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并不充分,对他们来说这世界有许多未知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好奇心是学习的原始动力,而拥有创造力是深入学习的结果之一。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在教导中多多启发学生,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学生对音乐会有一种天然的喜爱,他们会轻易地被各色旋律所吸引,他们具备出色的思维反应能力,思维敏捷,联想丰富。在音乐学习中,学习最多的是歌曲,学生会对旋律和歌词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读,而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时记录学生们智慧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通过对歌词的简单改动,让学生体验到原曲与改编曲的不同,让学生亲身参与改编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激发创造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完成改编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歌曲重新进行演绎,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结语

创造和艺术都源于生活,而二者的结合又能够让人们生活地更加美好。在创造力已经成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当下,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音乐是一门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在音乐中会给人带来许多的启发和感悟。既然音乐对人的影响十分深刻,那么通过音乐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孙丽丽.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黑河 教育,2004(0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