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
一、 《寡人之于国也》:
1.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
问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孟子则强调: ____________ 。孟子告诉梁惠 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______________ 。
2.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初步措施: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 ②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渔业方面的);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纺织方 面的);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牧业方面的); ⑥ 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农业生产粮食方 面的); 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 。(兴办教育)。前面的 1 —— 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 ,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 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___ ”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4.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
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________________ 。 二、 《劝学》:
1、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 认识。
2、 《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0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4、 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 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
5、 《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 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 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 《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 。”的境界。
8、 《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
9、 《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 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10、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 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 是: ___________
11、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 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 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