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本章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是什么?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发展等,了解有关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论是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教育”概念的科学定义构成教育学学科内容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概念是教育学原理展开教育问题讨论的起点。回溯“教育”的词源,可以从源头把握“教育”一词的本义和引伸义;分析古今中外的“教育”定义,可以看到人们对教育的不同看法。这些对教育定义的不同定义,不仅是教育理论发展进程的一种标志,同时更是我们今天界定教育定义的重要认识阶梯。

一、教育的词源

(一)中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

中国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教”和“育”两个字。而且,是独立运用的两个词来运用。据古籍文献,古汉语“教”的词义有以下七个。

其一,教育。《孟子?梁惠王上》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清朝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原学上》:“教也者,教人自知适当其可之准,非教之舍己而从我也。”

其二,教导、指导。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顺手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其三,告诉。《吕氏春秋?贵公》:“此大事业,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其四,训练。《论语?子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吕氏春秋?简选》:“统率士民,欲其教也。”

其五,政教、教化。《商君书?更法》:“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唐韩俞《原道》:“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其六,效仿。《韩非子?难势》:“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

1

其七,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在这个意义上,“教”读平声。前面六种读仄声。《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

据古籍文献,“育”的词义有以下四个: 其一,生育。《易?渐》:“妇孕不育,失其道也。”

其二,抚养。唐韩俞《处士卢君墓志铭》:“母夫人既终,育幼弟与归宗之妹。” 其三,培养、养育。唐韩俞《顺宗实录五》:“恩翔春风,仁育群品。” 其四,生长、成长。《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界定“教”和“育”的词义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①“育,养子使作善也。”②

孟子最早把“教”和“育”合成一个词运用。孟子《孟子?尽心上》载:“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其含义是指培养人的行动。在该语境中,“教育”合成一个词,取“教”和“育”两个词所共同具有的词义,即培养。

(二)外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

“教育”概念的现代英语是education;法语是éducation;德语是erziehung。三种语言有共同的词源,即拉丁文educere。拉丁文educere的词根是ducěre,其含义是“引导”,e是前缀,含义是“出”。educere一词的本意是引导、引出;引伸出“教育活动”的意义,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发展的教育。

现代外文的“教育”一词的用法,其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11个含义。(1)教育、教学工作;(2)培养、教养;(3)训练、教导;(4)教育程度、教育水平;(5)正规学校教育;(6)受到的教育;(7)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学识、学问、才能、才智等。(8)教育学、教授法;(9)通过学校、学院或大学等教育机构的学习而使人的智力得以发展的过程;(10)连接工作或研究与教学的一般领域;(11)抚养、养育。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的定义是人们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由于思维方式、认识维度、把握层面、抽象程度等的不同,对教育作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显然很难。古今中外

①②

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69. 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10.

2

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或多或少都从某一侧面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因此已有教育的定义对我们认识和界定“教育“都能提供有益的启发。另外,我国教育家的教育定义表述方式与西方国家的定义方法表述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区分我国和外国的教育定义分别进行考察。

(一)我国的教育定义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远比西方要早得多。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谓之教。”表明古代把教育定义为“修道”。

我国古代学与教是统一的,更多是从学的角度论教育的。因此,《论语》以“学”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学”作为首要的修身途径。孔子认为:“道之以正,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明孔子把教育作为从根本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手段。

春秋战国末期教育名篇《学记》,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学记》开篇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②《学记》论教育,也是依据学之理而提出。《学记》提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③说明教之专业性在于把握学习者的状况,不能有“失”。可见,许慎的《说文解字》有关“教”和“育”两个字的意义界定与我国古代的教育观是一致的。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由上可知,我国古代教育家所论教育基本都聚焦在道、德、善,都指向人之德性及其向善的方向的引导和教化。

进入近现代以后,我国社会发展衰微,导致教育研究也停滞不前,特别是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很少。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概念由日本引进我国,在翻译的著作中开始运用“教育”和“教育学”概念。在1906年颁布的《教育宗旨》中,“教育”概念作为我国政务术语被运用。清廷的学务,学部、劝学司等职能部门

①②

《学记》 《学记》 ③

《学记》

3

在民国正式改为“教育部”。自此,“教育”一词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与西学接轨,教育实践也步入现代教育轨道,走上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1928年由中华书局发行1940年第6版《中国教育词典》的教育定义:“教育之定义,有广、狭两种:从广义而言,凡足以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唯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定之改善目的者,是可称为教

①育。”这个定义表明我国的教育学范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独

立的社会活动来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学深受前苏联影响。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强调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实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我国198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定义是建国以来在学界和教学中比较具有权威性的定义,也深受苏联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定义是:“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②我们看到这个定义比较突出教育的阶级性和社会目的。

近年来对于教育的定义,则倾向于注重从个体的个性发展角度界定教育概念。

(二)外国的教育定义

外国的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为西方古代论教育之经典。《理想国》是政治学非教育学,但大量地论述的是教育。这一点与我国古代论教育的思想方法具有一致性。柏拉图的正义定义是:“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③正义的国家因此是和谐的国家,因此也就是大多数人幸福的国家。柏拉图把正义作为建立和治理理想国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建立和治理国家则意味着:“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④柏拉图认为治理国家必须依靠提出教育和培养。柏拉图指出:“因为,如果人们接受了

①②

王克仁等撰.中国教育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28:642.

董纯才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 ③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5. ④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4.

4

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①。因此,柏拉图《理想国》把教育作为“能解决问题的事”②。柏拉图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关键在于实施正确的教育。柏拉图提出:“他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教育(不管它是什么)”③柏拉图针对当时以下的论述可知柏拉图的教育观。柏拉图提出:“教育实际上并不象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象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④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理论”,据此指出:“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象眼睛。” ⑤可见,在柏拉图看来,教育主要是引导,即把天赋能力引导出来。

柏拉图用传说故事通俗而又形象地解释了所谓天赋能力是教育的自然基础。柏拉图提出:“我们在故事里将要告诉他们:他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贵的统治者。在辅助者身上(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省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做后代的好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所混合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 ⑥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国家的建立,关键在于统治者对天赋的甄别、“引导”与培训。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经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洗礼,与古希腊时期教育思想同源并形成巨大潮流。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认定为西方第一部专门论教育的著作。夸美纽斯认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⑦

⑧夸美纽斯强调:“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夸美纽斯提出:

“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该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并且由此可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

①②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8.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8. ③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0. ④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77. ⑤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77. ⑥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8-129. 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4. ⑧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4.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