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第一篇:入殓师观后感尊重死亡,热爱生命 ——《入殓师》观后感

从前说起“日本文化”这个词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只有“茶道”“插花”“艺伎”或是“和服”。而《入殓师》则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让我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另一个方面——死亡文化。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由于乐队的解散,生活的压力,他和妻子被迫回到了山形县老家,并在阴差阳错间成为了一名入殓师。在不断跟随社长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为死者入殓的过程中,大悟由最初的彷徨,恐惧,甚至恶心渐渐转变为了习惯,尊重甚至是热爱入殓这一职业。而跟随着小林大悟这位懵懂间闯入殡葬业的新人,我们也看到了一幅日本社会的众生相:易性癖的止夫,染发的女生,死亡两周却无人知晓的老妪,受家人尊敬和喜爱的普通家庭主妇,要求穿长筒袜上路的奶奶,脸颊印满儿孙祝福唇印的爷爷,操劳一生的鹤乃汤阿婆目睹着一连串普通生命的逝去,一场场庄严的家庭成员告别式,一系列复杂而又精细的入殓仪式,我们仿佛也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对日本的死亡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美丽”——《入殓师》细致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入殓仪式的场景:小心翼翼地为死者擦拭,换衣;一丝不苟地为死者打磨面容,上妆;双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将死者抬进棺材;而死者的家属则围坐一旁低头肃穆这样郑重而庄严的仪式营造出的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入殓师的温柔情怀与日本文化对死亡的尊重。这样肃穆的入殓仪式不禁让人们对死亡产生了敬畏:原来人的离去可以这样美,就像一个画着美丽妆容的新娘等着上花轿去迎接新的人生,原来人的辞世是这样的宁静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旅程,是的,死亡只是踏上了另一段旅程,而入殓师则是帮助人们安稳地踏上这一段旅程。日本佛教文化中“虚无寂灭”,“轮回转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生的勃发与死的流转异曲同工。影片中,与鹤乃汤阿婆相交多年的殡葬师说了一句话“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这位殡葬师无疑已经看透了生死,同时他的话也很好的反映了日本佛

教文化对于死亡的理解——人,是有来生的。

然而,像殡葬师这样豁达的看透生死的人毕竟是少数。影片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小林大悟在处理完高度腐烂的老妪遗体时止不住内心的恐惧与恶心,到澡堂疯狂的搓澡,回到家中疯狂的亲吻他的妻子以求得内心的安慰。看到这一幕时我不禁动容——这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本能的恐惧,以及对生的渴望啊!每个人都惧怕死亡,入殓师亦不例外。然而,入殓的过程让入殓师对死亡有了比常人更多的理解,也对死亡有了一份比常人更多的尊重。

生与死不过一线之间,死亡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影片中,殡仪社的职员说了一句话,“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说来是个讽刺”。面临死亡,世间一切尊贵卑微的等级差异,在走向黑暗虚无前消失殆尽。生前一切极致享受都被抛在了身后。至此,还有什么放下抑或放不下?《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日本文化中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这就是《入殓师》在不经意之间散发的魅力: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死,其实更是阐述不同的生:死亡不再是冰冷可怖的结束,而是优雅从容的超脱。透过《入殓师》,日本民族豁达通透、虚幻无常的死亡观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影片的最后,小林大悟那离家多年的父亲客死异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