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1课前部分:
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先个人再集体),编制学案,制作课件。 批阅学案,做好反馈。
学生:利用教材,自主学习,并完成学案的预习案,及时上交。 2课堂部分:
(导入)直接点题,明确学习目标
↓
预习反馈(教师为主)
↓
自主学习(学生个人)
↓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互动)
↓
学生展示并点评(学生组间互动)
↓
教师精讲点拨(师生互动)
↓
达标反馈(学生)
↓
课堂小结(师生互动)
具体教学设计
(1)直接点题,开门见山。展示本节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学习中有的放矢。 (2)结合预习案反馈的存在主要问题:态度不端正,知识消化不良。学案完成不是特别好。学生订正答案,然后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本,结合课本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探究案。具体任务展示在大屏幕上:订正预习案答案,识记相关内容。并对于其中的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好小组讨论。
(3)合作探究,结合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的疑惑和问题及探究案中的四个探究任务:主要是内环境成分间关系,内环境成分的判断依据,组织水肿的原因,及构建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并完成思考题:体内的液体就是体液吗?举例说明
(4)展示交流,小组学生代表展示、点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实时穿插教师点拨。探究重点:
探究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例1 思考题 归纳1、结合P3二、三段,写出内环境组成关系图解。 思考:1.不同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2. 体内所有的液体都属于体液吗?
归纳2、利用题目归纳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肺泡壁的结构特点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归纳1、结合P4资料分析,总结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依据。 思考: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区别 探究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思考:1.组织水肿的成因?
2.调节内环境PH稳定的物质有哪些? 探究四:细胞外液的作用
思考:利用课本P5思考与讨论,结合初中所学,考虑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中所涉及的系统和器官? 学生活动:讨论合作展示并点评互动
(5)精讲点拨,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展示和点评中的问题进行答疑,重点解决内环境成分与 (6)达标反馈,通过8个题目检查落实课本知识,巩固训练,强化认知。 附【达标反馈】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 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 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液体环境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能渗出毛细淋巴管壁成为组织液
3. 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其存在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外液和血浆 B.细胞外液和组织液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组织液 4.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5.下列各组物质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 +
A.CO2、O2、血红蛋白、H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2+ 2-C.纤维蛋白原、Ca载体 D.葡糖糖、氨基酸、凝血酶原、HPO4
6.剧烈活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pH值会 ( ) A.大于7.35-7.45 B.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
8. 右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⑴ 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
⑵ 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是(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_______,共穿过___膜结构,浓度最低的为图中 的___。
⑶ ④与⑥相比,⑥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
⑷ 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的明显下降?______,原因是图中标号 ]内存在着_______物质。 3课后部分:
学生再次完善学案,巩固本节所学,课后及时上交。 教师二次批阅学案,评选优秀典模。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结合以学校3363教学理念,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互动、探究来进行主体内容的学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力争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