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绪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对象和性质
一、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1、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2、 人类通过科技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规律、科技研究辩证法 3、 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 学科研究内容
1、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
?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2、 唯物主义科学技术方法 3、 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
三、 自然辨证法的学科性质
科学:哲学、自然、社会、思维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一、 产生的历史渊源-------认识的发展 二、 产生的历史条件 三、 创立及意义
1、 创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6年
2、 意义:自然观、 科技方法论?实践、科技观?与历史结合 四、 传播与发展 1925年、《自然辩证法》苏联出版 列宁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第三节 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一、 二、 三、
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发展的需要
对科技研究具有世界观和方法的意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二、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起源:批判神学-----日心说(哥白尼)
?形而上学性分门别类? ?机械性?不彻底性?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核心思想) 一、 系统自然观
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1、 系统自然观的内涵
1)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构成(差异性) 2) 要素通过各种关系构成有机整体(整体性) 3) 一切物质系统具有特殊功能(结构与功能) 4) 开放性
5) 存在与演化的统一
2、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组织性) 2) 提供了系统思维方法
二、 人工自然观
1、 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
1) 生物人工自然 2) 地球人工自然
3) 恒星人工自然(核聚变、核裂变) 4) 宇宙人工自然(黑洞及物质)
?设想、推测?速度控制??层次:人工自然(1)感知其信息(人类影响很小)?(2)改造???涉及?按需要建造???人类自己创造??(3)将要创造(人为因素很高)??对自身的改造?
2、 人工自然确立的重大意义
1) 有助于沟通自然与社会,揭示两者的本质关系
2) 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实现生产模式的转轨
三、 生态自然观
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
其发展。
2) 环境改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2、 生态自然观及其主要思想
1)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 人类中心主义:一切以人为中心,为人的利益服务,人类是价值的唯一主体。 ? 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关心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批判:
(1)在实践操作层面,把自然存在物仅仅当做人类的资源加以利用和保护,会
遇到难以各付的困难。
(2)在人身上找到所有人具有而其他自然物不具有的特征很困难。
(3)人类中心主义与利己主义遵循的是同一逻辑:自利是所有行为主体的唯一动机。
(4)道德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关怀对象扩大的过程。 (5)把道德理解为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准则是“元伦理学预设”。
2)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
? 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及其反思
人口膨胀、温室效应、厄尔尼诺(洋流)、臭氧空洞、土地荒漠化、人工酸雨、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缺乏 悲观论:《增长的极限》 乐观论:《未来三百年》、第三次浪潮》 ?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思想
生命的神圣性:“敬畏生命”、生态的整体性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
3、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1) 发展理论?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持续发展观
?以人为核心的新发展观(以人为本)?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代际公平3) 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
代内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