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原著,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以此来分析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和重大事件。

二、思考题

1、举例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是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发生矛盾,就会发生社会革命?

3、社会革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革命有何区别?

4、如何理解“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为什么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在上层建筑领域仍存在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东西或现象?

5、根据“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一论述,分析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6、根据上述思路,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原

因。

7、根据上述思路,分析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8、如何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如何理解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9、如何理解“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试举中外发展进程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10、如何理解“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这里的“对抗”指什么?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仍在不断发展,它所创造的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又体现在何处?

11、马克思如何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

12、根据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原理,思考我国消除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13、根据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原理,思考调整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14、根据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原理,思考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15、马克思如何看待按劳分配?当今我国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

16、举例证明“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17、如何理解“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当今我国社会上述痕迹表现在何处? 18、根据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关系?

19、如何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段话中的“过渡时期”?

20、当今我国应如何坚持和加强“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三、重要事项

教材: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5页。

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319页。

本课程特点之一是内容涉及面广,参考资料可通过输入关键词方法在网上寻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