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运用字理识字教学方法

如何有效运用字理识字教学

南宁市江南区平阳小学 梁忠勤

小学母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才能进行读书和写作。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汉字难学,举世公认,对小学生来说,抽象的汉字更是难学难认,只能死记硬背,极大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提高小学学生识字的效率,就要切实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把点点划划组成的方块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汉字构字理解,使抽象的识字教学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兴趣,增强记忆和发展思维,同时也受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但做为一种手段,字理教学有长处,但也有短处。运用得当,有助于学生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识记,降低识字难度,增强识字效果。但运用不当,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在此谈谈本人在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运用字理识字进行教学。

一、适度运用字理,提高学生识字效率为目标

课标指出,识字教学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的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有效地掌握字的音形义。汉字具有图画性、表意性的特点,适度地运用字理识字,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汉字形义的特点,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而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适度的运用字理识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有利于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成学生喜欢的有趣的学习方式呢?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概括为辅的原则,通过字理教学演示所学的字由形象生动的画面到抽象概括的画面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学生不仅可以较快地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同时感受到汉字的神奇、有趣,传承了汉字文化,激发了学习兴趣。比如,教 “沙滩”的“沙”,他就启发学生想像,“河水少了会看到什么?”水少而沙现,水少了沙就显现出来了,这个“沙”字自然让孩子记住了。再比如,教“灭火”的“灭”,启发孩子可以在火上加上盖、盖东西……进行灭火的这样一个演示——这是演示法,教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去记这个字,孩子也会印象很深刻。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已经获得了鲜明生动的形象,明了字形和实物是相像的,就想到物的形状,由此记住字形,在轻松愉快地学习中掌握汉字。 2、有利于识记字形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的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尝试的直接的函数。那些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如机械地数笔画,通过拆分部件来识记字形等。而字理识字可以突破字形方面理解和识记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益。如教学“初”字时,学生潜意识中会认为“初”跟“衣”没有联系,怎样会是“衣字旁”呢?教学时,运用字形溯源法,先展示古文字形和相配的图画,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分析该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然后再讲解该字从古文字形演变到楷书的过

程,,让学生明白“初”是做衣服时,用剪刀在裁剪衣服,直观的画面让学生明白,“初”字是“衣字旁”和刀有关,它的意思是开始等,把该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化难为易、驾轻就熟的字理识字法,有利于学生从形体结构和造字方法两方面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关系,从而达到有效识字的目的。

3、有利于理解字义

汉语采用意合法构词。识字教学时,了解字义的主要途径是语言环境,包括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而非根据字形分析造字原意。运用字理识字法时,主要在于能否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能否在了解字理时,通过溯源法,能直观帮助学生了解字的意思。如教学“巢”时,学生对它的上半部分的意思不明白教师出示画面,一棵树的枝杈上住着三只小鸟,它们伸长脖子等妈妈来喂它们。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巢”的意思就是小鸟住的房子,或就是鸟窝,对它的意思一目了然,不需教师再去讲解。 二、适时讲述字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出现生字时。这是指在开始教学生字前引导儿童进入准备状态,产生对学习新知的趋向心理。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学习者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把一个生字排在都已认识的字句中,以引导儿童识这个字的需要和注意。如教学“牙”字,可通过课文中“小马画月牙”的语句提出,还可以从晚上出现的月牙,哪位同学牙痛等见闻提出,一般不宜孤立地提出生字。

2、易错、易混字时。

有些字学生不容易写对,比如“燕”、“鼠”等。“燕”小篆写作“”,“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口”左右两边形成的“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通过这样的加工,学生很快记住,也不容易写错。

在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经常会把音近字、形近字或音形两近的字混淆,从而造成写错别字的现象。运用字理让学生辨析是好办法之一。“学习了“辨、辫、辩、瓣”,学生经常混用。可以这样引导辨析:这三个字左右两边相同,不同的是中间部分。“辨”中间是“刀”的变写,从“刂”,“刀”把两边分得清清楚楚,“分辨、辨析、辨别”取其意;“辫”中间是绞丝,从“糸”,表示与丝有关的名称、动作、形状及颜色,“辫子”即取其义;“辩”从“讠”,说明与语言文字有关,“争辩、辩白、辩论”即是;“瓣”从“瓜”,从“瓜”的字表示与瓜果有关,“花瓣”“豆瓣”意即此。低年级学生经常把“爬”的“爪”写成“瓜”,可以这样引导辨析:出示“爪”与“瓜”的字形,伸出一只手,画出一个带瓜秧的“瓜”,让学生观察手与“爪”、瓜图与“瓜”的笔画之间的相似之处,辨清“爪”和“瓜”,最后再告诉学生:爪子能爬,瓜怎么能爬呢?学生一下子就理解领悟了正确写法,再没出错。

三、适量运用字理,以现实为使用导向

1、吃透教材,因材施教。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在版的教材首先出现的构字率较强的独体象形字时都

配以实物图形或概括抽象图,而后是小篆文字,最后再引出楷体文字,这种图字结合,篆楷比照的编排是科学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领会编者的意图,并科学的施教,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汉字的“象形”特点。如“日”字教学,先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形体,像太阳形,像太阳的圆形,里面的一点象太阳里的黑斑(有的说像太阳里的光);再讲解由到日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演变为,拉长为一: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理解了“日”字的形义联系,便会掌握“日”字的构形原理。再推而广之,学生的汉字知识就得以科学建构,为后面学习合体字打下坚实基础。

2、分析学情,根据学情进行教学。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低年级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导,教学时以字理溯源法为主。中高年级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分析概括为主,侧重彩字理析词法。

如:教学“云彩”:

师:出示“菜(艹)——彩(彡)”,说说发生什么变化了? 生:菜的草字头去掉,换成三撇,就是彩。

读词:云彩(出示)注意轻声。对比读:云彩——彩云(配图片),对比有什么不同? 生:把“云彩”这个词的两个字调换位置就变成了“彩云”。 出示:云彩的图片和彩云的图片,看图体会词义的变化。 师:相同的两个字变换位置,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扩充词语(出示图片对比):牙刷——刷牙;雪白——白雪;牛奶——奶牛;

教学中像这样赋予词语的形象和质感,就能激活一大片关于这个字的形象、情感等个性化的记忆,惟有这样,字词才会活在孩子的心灵里。⑵汉字本身的情况。古今汉字简化变化大大;字理识字教学对字源有较强的依赖,先人造字的时候,他们的知识水平与今人不同,使用又多为繁体字,现今通用的简体字很多都难再觅得其前身的形象。很多汉字的造字理据我们不清楚。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汉字的形音义都发生了种种变化。有些本来是有字理的,在变化中失去了字理,成为无理据的记号。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字都适合字理教学。

3、依据教师情况,有效运用教学资源。目前,汉字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不够,大部分语文教师,文字学基础仍是比较薄弱的。课堂教学中,对教材中楷体字以外的实物图、概括抽象图以及古文字形的小篆或金文汉字缺乏主动沟连的意识,认为只是一幅欣赏性的插图而已,因而很少运用这些画图和古文字为楷体汉字的教学服务,这就大大地浪费了良好的课本资源,如此的教学,要达到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和“感受汉字形体美”的教学目标也就只能是非常抽象和模糊的了。

总而言之,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字理识字法,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意境,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复杂难学的汉字,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事半功倍。在教学法中,要考虑到汉字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必须处理好字理析解问题,那就是把握好它的广度和深度。另外,对字理解释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使人毫无印象,但也不是说讲得越深越好,让学生晦涩难懂。这就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