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新)
一、名词解释:
1、 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2、 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主要有两种
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的冲突。
3、 动机:又叫“内驱力”,是发动行为使其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对新闻工作
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
4、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
种特殊能力。也是记者对事实现象感觉器官敏感化的基础上(如敏锐地捕捉细节、观察神态、迅速的发现特点等等)头脑的判断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积极反应的思维敏感化。
5、 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早最
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他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6、 人际间的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
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
7、 人际间的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
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
8、 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
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这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9、 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
心情。一般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 第二,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移情是一种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 10、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并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组成。
11、场依存者:指倾向于更多的利用外在参照标志,不那么主动的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它是一种认识方式。
12、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
13、心理防卫机制:是指当人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心理的措施,把个体与现实的关系稍作修正,使个体较容易接受心理挫折,不至于引起情绪上的过分痛苦与不安的自我保护方法。
14、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和评价其人格依据的现象。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文明活动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水平等方面有个体差异。正因为如此,由不同笔写出的新闻作品(哪怕是同一素材),或深刻、或肤浅、或充实、或空泛、或生动、或平淡。他们有精细之差、文野之别、高下之
分。
2、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和能力部分,具体到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的特殊要求看,可以归纳为::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在这些外显的能力背后起作用的是人的智力,即以思维能力为中心的认知能力。 3、新闻编辑、记者和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是什么?
新闻编辑同记者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主要表现在凭借大众传播媒体互施影响,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中介性。对于记者来说,编辑是信息的接受者,对于受众来说,编辑是信息的直接传播者。在记者和受众之间,编辑是个“中转站”,具有中介性。(2)隐没性。新闻编辑工作虽然被视为轴心,然而做的工作是幕后工作,很少抛头露面。此外,编辑影响记者与受众的一般不是编辑个体,而是编辑这个社会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隐没性特点。(3)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体现在:第一,编辑是作为整体的把关者,其个人亲情关系不能掺和在工作活动中。第二,编辑要守节,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清高”的心态,对受众和记者只能保持“敬而远之”。 4、简述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
答:新闻写作心理:(1)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同步)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物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2)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有:(1)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之间存在着量和质的区别。(2)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3)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
5、什么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它对采访活动有何危害?
(1)晕轮效应,即“一好百好”的思想,是因机械地看问题的方法所引起的,这种认知将导致记者背离客观立场做出不合实际的报道。
(2)扫帚星效应:即“一坏百坏”的思想,是指对印象不好的人也会有一种机械的不符合逻辑的推导,一切都坏。(3)采访中有了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记者的认识常常会背离客观的立场做出不符合实际的报道
6、简析播音员和主持人移情能力的表现。
答:(1)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里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地表情达意。 (2)善于体验听众(观众)对新闻中情感的需求心理。
(3)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借声音或形象)去感染受众。首先,要能推心置腹,待人以诚。能够感染人、打动人的一定是真情;其次,要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以传递感情感染受众。 再次,及时抓住现场出现的情感闪光点,就势燃旺情感火花,以此感染受众。
(4)移情能力不光表现在善于移入作者和受众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感染受众,也表现在控制情感方面。
7、为什么说“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什么样的关系?
(1)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能出新出深的重要因素,包括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语言的创新和结构的创新;
(2)创造性思维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运用创造性思维,是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客观存在的真实材料出发,以更好地解释新闻事实的本质规律和现实意义。
8、简述分析动机、情感、意志、性格这四种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答:(1)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2)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①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②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③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3)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4)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 9、新闻编辑要把好关应注重的因素。 答:新闻编辑既然是最后的“把关人”,要把好关,必须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1)决策者的既定方针与现场政策;(2)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规范;(3)受众的需求;(4)传播者团体的规范;
10、简述受众心理与新闻专业特征相关因素。 答:传播媒介的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而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由以下三个主要相关因素产生的: (1)新闻受众的需要——指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 受众通过接收新闻了解自己周围发生了什么,以确定自己应有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新闻媒介以报道新闻信息而满足于受众,它的主要魅力在于新闻是真实的、新鲜的、及时的信息,也就是说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构成了受众对新闻情有独钟的基础,因而新闻受众的需要是与这些特点分不开的。
(2)新闻受众的动机和兴趣; (3)个性心理特征。
1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新闻受众对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内容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2)社会心理学认为,受众的态度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其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①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②通过联想、模仿等学习方式学习的结果。(3)新闻受众的态度,也是由于社会环境、团体、家庭等的影响,再加上自己的学习而形成。 12、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关系?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相互作用,发散思维向四方扩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聚合思维从中选中选取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便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 有机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往往是散中有聚,聚中有合,总之,是先散后聚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反复运用。
13、么是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为什么特别强调新闻编辑应具有全局意识?
(1)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2)新闻编辑应具有全局意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我国新闻事业担负着提供信息、引导舆论的重任,而编辑则是新闻出炉的最后把关人;二是因为新闻编辑只有立足全局,才能更好地将孤立的事情开掘出普遍意义
14、新闻编辑、记者和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是什么?
新闻编辑同记者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主要表现在凭借大众传播媒体互施影响,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中介性。对于记者来说,编辑是信息的接受者,对于受众来说,编辑是信息的直接传播者。在记者和受众之间,编辑是个“中转站”,具有中介性。(2)隐没性。新闻编辑工作虽然被视为轴心,然而做的工作是幕后工作,很少抛头露面。此外,编辑影响记者与受众的一般不是编辑个体,而是编辑这个社会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隐没性特点。(3)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体现在:第一,编辑是作为整体的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