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西北大学考古学综合测试题答案11及解析

2012年西北大学考古学综合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 名词解释:

1,石片长和石片宽。

石片长:由顶端的打击点向尾端引直线,再由尾端点向此直线引垂线,该垂线的垂足与顶端间的距离即为石片长。

石片宽:垂直于石片长的两侧最大距离即为石片宽。 2,釉陶和硬陶。

釉陶:所谓釉陶,是指表面施釉的陶器。中国古代的釉陶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高铝低铁黏土为原料,胎质较硬,表面有青灰或青绿色薄釉,火候高达1200℃左右,属高温釉陶。因其性质间于陶器和瓷器之间,也被成为原始瓷器。另一种,以普通陶土为原料,胎质较软,表面多施绿色、黄褐色等含铅釉;因铅的熔点较低,在釉料中起到助熔的作用,也在700—800℃温度烧成,故这种釉陶属于低温釉陶。 硬陶:中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原料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成型方法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也有轮制成型。至商代器形增多,有罍、罐、尊、釜、碗、杯、豆等。西周是印纹硬陶生产的发展时期,器形增加了瓮、罐、瓿等。战国秦汉时印纹硬陶变化不大,器物主要有瓮、罐、坛、瓿、钵、盂、缸、匏壶等。 3,辟雍和辟邪。

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礼记 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根据东汉蔡邕《明堂月令论》,辟雍之名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之意。东汉之后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大学之预备学校之外,均为祭祀场所。

辟邪:墓碑前神道两侧所立石兽的一种。墓前有人或动物石像始自西汉,东汉时期普遍流行,以后逐渐成为定制。汉代的动物雕像有狮、虎、马、羊等。狮、虎类动物多附双翼,东汉时称天禄、辟邪。南北朝时,将位于帝陵前的独角兽谓之麒麟,双角兽谓之天禄;位于王侯墓前的无角兽谓之辟邪。 4,梓宫和便房。

两者都是汉代高等级贵族的主要葬具。天子之棺用梓木制成,而称梓宫。其他达官显贵也有用梓木为棺者,但只能称为梓棺。便房位于梓宫之前,象征皇帝生前飨宴之所。帝王的木椁称为黄肠题凑,即用柏木坊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是因为所用的柏木色淡黄而得名。题凑则是因坊木头皆向内而得名。除帝王之外一些大臣一会被赐予“梓宫、便房、黄肠题凑”5,正藏和外藏。

“外藏”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外藏是相对于正藏而言的,是正藏的附属部分。一般认为,汉代的正藏是指墓室内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设施及随葬品,象征着帝王宫室及宫内生活。正藏之外的婢妾、厨、厩之属和象征百官衙署等埋藏设施为外藏。外藏多位于墓主椁室之外或墓外,是附属于墓主正藏的埋藏设施与埋藏物品。由于汉代帝王陵墓的外藏设施多为地下坑道式的木构架,结果类似于椁,故文献中成为外藏椁。 6,铜尊和铜樽。

铜尊和铜樽都属于盛酒器。铜尊:是一种盛酒器,形体较大。一般称尊者,有三种器形:一是有肩大口尊,形态为大口、折肩或圆肩,圈足,商代较多见。二是觚形尊,无肩,似觚而形体粗大,主要流行于商至春秋食器。三是鸟兽尊或称牺尊,器形为象、牛、羊、虎、猪、

鸟等各种动物形态,见于商至春秋时期。

铜樽:汉代主要的盛酒器之一。器型有筒形和盆形两类,器底多附有三足,有的器盖作博山形。如2002年在西安市未央区郭家滩出土了一件汉代筒形青铜樽。器盖作博山形,盖顶有圆孔;腹中部有相对的两个兽首衔环,外壁饰山峰、禽兽、云气等纹样;底附三坐人形足。

7,土堆墓和土墩墓。 堆土墓:没有墓坑,尸体放置在地上,然后再用土掩埋。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地下水位浅,新石器时期中期就出现了堆土墓。有些地区延续至两周,形成显著的地域性葬俗特征。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薛家岗文化中都有发现。

土墩墓:先在地面上堆筑高达的土堆,然后在其上挖造墓穴。抓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如早期的张陵山、赵陵山,中期的瑶山、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为典型。

土墩墓与堆土墓之间存在着承袭、演变的关系。 8,烧前彩和烧后彩。

古代彩绘陶器分为烧前彩和烧后彩两类。烧前彩,即在陶胚上绘彩纹,并依着色剂的不同,烧造后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一般红彩的着色剂主要是氧化铁,其原料可能是赤铁矿或者朱砂。黑彩的着色剂主要是铁和锰,其原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锰较多的红土。白彩基本上没有着色剂,可能是氧化镁含量较高的黏土、高铝质黏土或用方解石、石膏等配置而成。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这种工艺始见于老官台文化,盛行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江汉平原的大溪文化时和屈家岭文化也较流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除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外,大部分已经衰落。

烧后彩,是在烧好的陶器表秒涂绘彩纹,颜色易受到保存条件的影响而脱落;主要流行于汉唐时期。

二、简答题:(回答内容为相同知识点在整理总结中的问答题形式)

1.简述现代智人和人种起源的理论 现代智人(名词解释)

智人一般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晚期智人是指具有现代人体质特征的人类。现代智人一般依据体质上某些能遗传的性状而划分不同人种,即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三大种族。或把棕种人从黑种人中划分出来,与其他三大人种并列。所有的人种,都属于同一生物种——智人种,人种间的差异相当于同一物种之下的亚种或更小的地方变种。

简述人种起源的单中心论和多中心论。

答:单中心论认为人中形成于智人阶段。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世界各地的所有的猿人都进化成智人,或者并非所有的早期智人都进化成晚期智人。仅在世界某一地区的古代人类首先演变为现代体质类型的智人,然后这一中心向亚、非、欧洲地区扩散,最终代替了各地原有的古人类,并适应当地环境形成了具有不同体质、形态的人种。 多中心论这认为人中早在直立人阶段就已分化,现在各人种分别是在各地区的多个演化中心由不同类型的直立人,经早期智人系统发展而来的。

2.简述陶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陶器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作用

答:陶器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了一种自然物的质而制造出的一种物品,是史前人类最主要的发明之一,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①,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陶器为炊器。陶器的出现使得人们经常性地煮熟食物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改变了史前人类的生活,促进了人类体质和文明的不断进步。 ②,陶器的出现和使用与农业和定居生活相关联,陶器的发明对促进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③,陶器的生产为以后晋书的冶铸,瓷器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和经验。由于长期的制陶的基础对于冶铸金属漆过程中使用窑炉、坩埚和制苑等都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瓷器更与人类长期制陶经验密不可分。

④,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陶器的应用日益广泛,陶器的砖等建筑材料也得到广泛应用于建造房屋,从而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陶塑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

3.简述西周陶鬲和陶豆的演变 西周陶器的特点及演变

答:西周的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红陶;制法有手制、模制、轮制等;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华纹、弦纹、附加堆纹等;器形有鬲、甗、甑、鼎、簋、豆、盂、碗、盘等。其中陶鬲绝大多数为三组间裆部相连、看不出明显的分界的连裆鬲。

陶器的演变可以分为三期:早期,鬲多监锥足的瘪裆鬲,豆为粗柄深盘,簋有圈足。 中期,鬲裆变低,腹稍鼓;豆柄变细,中腰有凸棱;簋的圈足变高。

晚期器形中已不见圈足簋,流行素面平底盆;鬲多做矮裆,足尖作乳头状;豆为浅盘细柄,中腰有凸棱。

4.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简述汉代画像石墓。

答:画像石墓开始出现于西汉后期,主要流行于东汉时期。画像石墓主要分布于:

①,山东省到江苏省北部。②,河南省南阳到湖北省北部。③,陕西省北部到山西省西部。④,四川省中部。

墓室多为石材构筑,有的砖石混用,绝大多数在石材上雕刻画像题材,因此将带有这种画像题材的石室墓称为画像石墓。墓葬往往较大,一般除主室外,还有前室、后室、左右侧室。顶部除平铺外,有的叠涩成覆斗形。墓门门额和门扉上也用石材雕成。 画像题材内容丰富,可以分为:

①,生产活动类。主要变现墓主人庄园和手工业作坊内生产劳动场面的耕作、放牧、射猎、纺织等。

②,墓主人仕宦经历和身份类,主要有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等。 ③,墓主人生活类。主要有燕居、庖厨、宴饮、月舞百戏、六博等。

④,历史故事类。主要是宣扬忠孝节义,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忠臣孝子,节妇烈女等。 ⑤,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四神和象征神仙世界的奇禽异兽等。 ⑥,祥瑞类。在天人感应论的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如麒麟、芝草、神鼎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