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说课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则消息,是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4月22日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文章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仅用了两百多字便对渡江战役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还未系统地接触过新闻文体,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因此一下子想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还有一定困难,只能是结合课文,再辅之以相关练习,逐步掌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作者;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及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文体知识分析消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势如虹的英雄气 概。

学习重难点: 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及相关知识,并能结合文体知识分析消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学者顾宪成有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天下事?

二、预习检测(学生课前完成,课上口头检查,对重点知识予以梳理强化) 1、结合提示介绍作者。 2、识记生字词。 3、新闻常识填空。

三、实战演练:学习分析消息(学生结合学案自主完成,不许讨论) 1、找出本文所含的“五W一H”。 设题意图:学习分析新闻的五要素。 2、分析本文的结构,找出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设题意图:了解消息结构上的特点,并学会分析。 3、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设题意图: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势如虹的英雄气概。 4、指名播报新闻。 设题意图:通过播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体会新闻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说课稿

四、趁热打铁 1、选择题。(见学案) 设题意图:检测学生对新闻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只学了消息,学生只体会到了消息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却不知新闻文字也能追求形象生动。 2、给新闻拟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设题意图: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学会提取新闻的主要信息拟标题或写导语。

五、布置作业 我也当回“无冕之王” 设题意图:学生学写消息,进一步体会消息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部编版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说课稿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

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3.学生与教师对话: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4. 师生与作品对话: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