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提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提纲

本学期《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共五大题型,分值分布如下: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

注:除课堂上所讲解重点,还有以下基本知识点需掌握:

巧色又称“俏色”,是玉器碾琢的特殊艺术手法,为衡量玉工巧拙的重要标尺。其主要按玉材及其杂色的形状与颜色,将杂色设计制作为作品所需的部位。 粉彩也称“软彩”,是受珐琅彩影响产生的釉上彩品种,创始于康熙朝,雍正时极盛,精美的作品多出自御器厂。

两汉佩玉中,造型最优美,碾琢水平尤为受到推崇的是环。 宋代的景德镇窑以烧制青白瓷著称。 我国的丝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卷云纹瓦当是汉代瓦当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一种,一般在圆形上作四等分。 商周青铜器中,礼器最重要,制作也最精美。而礼器之中,酒器数量最多,种类最繁。

在中国漆器史上,战国是第一个辉煌时期。

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最常见的几何纹是云雷纹。

汉代人对铜灯的设计,样式之丰富令人目不瑕接,但其中设计最精妙且装饰很华丽的是宫灯。

商末周初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巅峰时期。

常用“南青北白”来描述唐代陶瓷的概貌,分别用来指越窑和邢窑烧制的瓷器。 从就在时代艺术和社会生活里的地位而言,东汉的漆器达到了巅峰。

魏晋南北朝丝绸以至工艺美术装饰最重要的变化是联珠纹的出现、植物题材的增多和纹样的写实。

马家窑文化制陶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多、装饰之丰富均令同时期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至此达到顶峰。

从夏一直到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装饰题材是兽面纹。它通常作为主题纹样,出现在作品最醒目的位置。

两宋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制瓷技艺极其精湛。许多瓷窑不仅为较粗糙的坯体施加化妆土,还能利用它做出种种美妙的装饰。造型单纯古雅、装饰平和简素是两宋陶瓷艺术的突出特点。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南北朝工艺美术中最有意义的两点是:植物纹样的大量出现和形象表现的写实倾向。

青铜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商代威严、神秘、厚重,有凝重之美;西周韵律、节奏、轻盈,有质朴之韵;春秋繁缛、清新、瑰丽,有变化创新之意。 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瓷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

大禹治水图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玉器。 青铜一般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但也常含少量的铅。 汉代礼玉的五瑞主要是指 璧、琮、圭、璋和璜。

开片是指瓷釉中的裂纹,它是因胎、釉不同的收缩率而在焙烧后的冷却中形成的。原来烧制中的缺陷,但因其纹理有特殊的效果,形成一种人为的特殊装饰。 已知中国最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属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铜禁, 而以纤丽奇绝的制作,最为人称道的是曾侯乙墓的尊盘。

“图腾”一词,意为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在原始艺术中,图腾是重要的主题。表现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鱼纹地位突出,庙底沟类型彩陶上鸟纹一再出现。

在明代以前,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则主要是以白瓷为主。 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就器物的工艺美术而言,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堪称是第一次飞跃。

明代官窑开始以年号作款,一直延续至明清两代,达五六百年。 红山文化出土的黑绿色玉龙,是目前所见到最早龙的形象。

《考工记》是我国已知的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其中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可视为传统手工业最重要的制作原则。

封建时代讲究礼仪,礼仪制度详备于西周,它的礼仪制度通常是各王朝制度的样板。

家具发展到宋代,因人们的生活习惯已不再以床为中心而转移到地上,人们都垂足而坐,家具都为高型。

堆贴是唐代最流行的一种装饰方法,在器物上堆贴出花草、人物、塔等各种纹饰,形成浮雕效果。

青铜器上铭文不仅是重要的史实资料,还是精妙的书法艺术。毛公鼎上铭文长达499字。

西周作为簋的黄金时代,在进行祭祀和燕飨时,要以少于鼎的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天子要用九鼎八簋 。 汉代葬玉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玉衣。

新石器时期,生产工具的制造普遍采用磨制法。

陶坯制成后,还往往经过磨光,目的在于使坯体细密,降低吸水率,还令器表平整光亮,更加美观。

琮形外方而中有圆形孔洞,是良渚玉器中的典型器物,其造型、装饰通常比远比其它器物精细考究,这应与被用于礼仪、祭祀有密切关系。 宋代定窑以生产乳白釉著称。

在汉代,丝绸以致工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中,出现最多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云气纹。

谷纹:是玉器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装饰纹样。谷纹为一个圆点带一个小尾巴。传说是谷牙之像,形态像发芽的种子,因此称谷纹,也有形容为蝌蚪纹、逗号纹、豆芽纹的。五谷杂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琢刻谷纹既有纪念的含义,更有祈求王谷丰登的愿望。

印花:印花作为一种陶瓷装饰艺术,准确的称谓应为模印。其具体的作法是用瓷制印在胎上压印模凸凹的暗花,然后施釉,入窑烧制,显出釉下彩的花纹。 彩陶 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黑陶 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多数内外皆黑,少数为黑皮陶。常采用轮制法成型,器壁能很匀薄,精品为蛋壳陶。多以造型取胜,装饰较简朴。主要分布在华东,山东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作品最为著名。

蛋壳陶 通常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黑陶。采用快轮成型,器壁薄如蛋壳,造型规整周正,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代表着原始陶器的造型和工艺成就。山东龙山文化的产品最精。

青铜器 基本为以红铜与锡的合金铸造的器物。在红铜中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增加美感。分容器、乐器、工具、兵器等多种。起源于商代以前,商周时代繁荣,汉代开始衰落。

金银错 青铜等金属器物的装饰方法,又称“错金银”。始于春秋战国,

两汉及其以后仍在沿用。做法是,在器物上刻出图案,于刻纹内镶嵌金银丝或片,再打磨平滑。使器物有精巧华丽的装饰效果。

汉代四神纹 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称“四灵纹”。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春秋夏冬四个季节。是汉代流行的装饰题材,体现了汉人的神仙思想和辟邪求福的观念。

紫砂壶:又名宜兴紫砂壶。制作原件为江苏宜兴出产的一种紫砂矿。由于明清时期,文人对饮茶十分讲究,而紫砂有不失原味、不易霉馊、耐热性能好、导热速度慢、壶色美观等优点,因此,紫砂壶成了江南嗜茶人品茗的首选器种。 金银错:青铜等金属器物的装饰方法,又称“错金银”。始于春秋战国,两汉以其以后仍在沿用。做法是先用尖锐的铁质工具在器表刻出阴纹图案,再将红铜、金、银的丝或片嵌入阴纹图案内,最后,通常还要以错石之类打磨,使之光滑平齐而不易脱落,亮度提高而更加美观。这种方法易使器物有精巧华丽的装饰效果。

唐三彩:唐代一种低温铅釉陶器。主要特点是釉面彩色斑斓,常装饰华丽。按器物形态,可分为雕塑和容器两类。精品基本上是官府为皇家和达官显贵制作的明器。唐三彩在盛唐时最繁荣,这与当时的厚葬之风有关。

珐琅彩 清康熙时创始的彩绘瓷品种。基本为御用器,一般先在景德镇烧成白瓷,运到北京后,由宫廷画师以珐琅料绘制图案,再入窑第二次焙烧。作品精细华艳,富有宫廷艺术气息。雍正、乾隆时的水平最高。

斗彩 明以来的一种彩绘瓷器。装饰以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彩色组成。创始不晚于宣德年间。成化斗彩最负盛名,产品多为秀雅的小型器。

明式家具 以明代硬木家具为代表的优质家具,制作年代延续到清初,以苏州作品为典型。品类繁多、做工考究,装饰简洁,造型洗练,尺度合宜,风格典雅。

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装饰题材。它通常作为主题纹样,出现在作品最醒目的位置。兽面纹总采用单独纹样的形式,根据角或耳的形状,可分为牛头、羊头、虎头等不同类型。兽面的形象不论繁简,皆以鼻梁居中,左右严格对称,特别是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兽面纹双目炯炯,震心夺魄。

南北朝装饰的变化 主要为植物纹样的大量出现和题材的写实倾向,北朝作品表现尤其明显。以前,中国装饰里的植物纹样不发达,此时,以莲花和忍冬为代表的花卉等大量出现,植物纹样从此开始重要,到唐后期,发展成为题材主流。以前,中国装饰尤重夸张变形,此时,写实倾向日益明朗,到唐,写实风的主导地位确立。两个主要变化都有西方文明东渐、佛教东传的大背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1)功能之美。作为现代美学概念中的“功能美”,指的是功能的直观形态化所体现的美,它不仅在人类生产活动开始之初就已经产生,而且来自于器物的实用功能。

(2)造型之美。物品的造型,指物品的基本形态,主要包括物品的外形和结构等。

(3)装饰之美。从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来看,由于以实用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其装饰工艺美术主要是指附丽于器物上的装饰,而且主要是器物上的装饰纹样、装饰技巧、意匠和手法。

(4)材质之美。我国古代典籍《考工记》中,就十分强调工艺美术物品的材质之美,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为良”。这里所说的天时、地气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天时、地利,这是两个基本的客观条件。而材美、工巧则是指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发挥材料本质的美感,而且技巧必须要精巧。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一件设计作品才能取得完全的成功。 (5)工艺之美。所谓“工艺”,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就是百工之艺;而按现代人的理解,就是物品制作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事实上,一个物品采用不同的制作工艺,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

(6)鉴赏之美。从现代意义上来说,鉴赏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鉴别。鉴者,照也,明也,引申为识,即识别。二是欣赏。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就其艺术性来说,上述两个方面都存在。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古代工艺美术作品置于当时的时代,当作那个时代的生活艺术品,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进行明识、观赏,从中得到审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当我们把古代的器物作为一种古玩、古董去鉴别其真伪,评判其艺术优劣时,可以达到一种赏玩、愉悦的目的。 上述六个方面的审美特征中,归根到底最能体现出设计意识、设计思想和设计水平的,毫无疑问是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

宋瓷的艺术特色:风格典雅优美,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顶峰。瓷窑众多,并涌现了一批面貌独特,艺术卓越的著名瓷窑。造型大多洗练清新,仿古成为重要潮流。装饰题材千姿百态,缠枝花和折枝花出现最多。装饰技法无所不包,刻花、划花、印花、绘画应用最广。釉色丰富,在传统的白釉、青釉、黑釉以外,又增添了青白釉。釉质滋润粹美,不少高档产品甚至仅以釉为饰。

明式家具艺术的艺术特色:注重选用质地坚细、纹理美妙的优质木材,为彰显材质之美,通常不令涂料遮覆木材纹理。做工考究,榫卯多样,严丝合缝,细部处理精到,总将纹理最美的木料用在显著部位。造型洗练典雅,线条曲直变化、刚柔相济。尺度合宜,触感良好,功能优越。装饰往往简净优美,刀法圆润、层次分明的浮雕运用最多。形象简洁的拉手、合页等铜件既有纹样的功用,又有色彩的装饰意义。

元青花和蒙古族的关系:中国的青花瓷起源虽早,但长期低靡。元代,骤然繁荣,这与蒙古族文化关系密切;蒙古族尚蓝尚白,青花瓷恰为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效果;蒙古族饮食豪放,元青花中大型器物数量众多;蒙古族恶七重九,元青花的装饰带没有七层的,而九层的为数不少;蒙古族习惯于迁徙,元青花中便于携带的造型颇多;角端、云肩等一些题材也同蒙古族有关。多数元青花又烧造于浮梁磁局所在的景德镇。

瓷器烧制的三个条件:瓷器的烧制一般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第一是原料的加工和选择。第二是经过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成,使胎质致密,不吸水分,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第三是器表有高温烧成的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三者之中,原料是瓷器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瓷器形成的内因,烧成温度和施釉则是属于瓷器形成的外因,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唐代工艺美术的基本风格:唐代工艺美术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辉煌灿烂,异彩纷呈。装饰技法丰富多彩,大大丰富了唐代工艺美术的艺术表现力。造型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使人感到圆润而丰满。色彩多运用暖色调和多彩,用退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的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反映了唐代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调和热烈奔放的心境。装饰纹样以植物纹为主,多以牡丹为题,组成S形波状的卷草,层次丰富,线条流畅,形态舒展,表现出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总之,唐代工艺美术风格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自由舒展、富有情趣的特点。

两宋工艺美术的基本风貌:强调材料的质地美是两宋工艺美术的重要特征。尤其表现在宋瓷中,从汝瓷开始,宋瓷之美更多地凝聚于造型和釉质,斧凿之痕的装饰也不见于御供之中。到南宋后期,许多高档瓷甚至割舍了美妙的开片,不少上品青白瓷也减省装饰,而突出纯洁如玉的质感,以表现瓷器特有的材质之美。造型简洁、修长、优美。此时的器物造型线多是弧度较小的曲线,较少锐利的转折,更少装饰性附件,显得格外洗练劲挺。色彩则注重和谐单纯,多用偏冷的色调。如青、绿、褐、黑等色较常用,易形成了沉着、宁静、典雅的风格。以上特征,造就了两宋工艺美术典雅优美的基本风貌。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