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①改革
开放—强国之路;②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得是体制)。开放:走出去,引进来。
二 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理论基础) A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
间的矛盾。
2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和“非对抗性的性质”。
3 社会主义矛盾的解决不需要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
两种矛盾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4 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B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1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是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 2 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
矛盾)、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和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
4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的地位(强调性质),标准,领域,方针。 A 地位: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 邓小平把改革称之为革命,是就其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而言的;
2 把改革称之为革命是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的,改革要从根本上建立社会
主义经济、政治及其他体系;
3 把改革称之为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命
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二次革命是对原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进行深刻变革;
4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非否定,必须强调改革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B 标准:“三个有利于”。
(1)含义: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
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得标准。 (2)解析:“三个有利于”就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
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所需要的。 答:前半部分是错,后半部是对的。 “三个有利于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
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得标准。 前半部是错的:一方面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
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接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
1
素。
后半部是对的:1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2 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
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3 而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
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
4 所以凡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
的。
C 领域:全面的改革。
由改革的任务决定,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