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无论是研究语言,还是学习和教授语言,都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组成的,根据传统的说法,这些都属于“语言要素”,书面语言离不开文字,所以文字也是书面语言的要素之一。我们赞成石定果的看法:“建立在印欧语系基础上的普通语言学,通常把文字排除在语言的要素之外,而只强调语音、词汇、语法,因为这些语言所使用的拼音文字只是单纯记录其音系的符号。但是就汉语而言,文字却存在特殊性。”石定果还指出:“汉字是非拼音的,布龙菲尔德称汉字为‘词文字’或‘言词文字’(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第360页),赵元任称汉字为‘语素文字’(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第144页),裘锡圭称汉字为‘语素——音节文字’(裘锡圭《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1985年第一期)。总之,汉字就其本质来说,是立足于表意的,这一点已众所周知,无庸赘述,因此,汉字也应视为汉语的要素之一。朱德熙先生1986年在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上指出:‘研究汉语不关心汉字是不对的??我觉得过去研究语言的人恐怕对汉字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他还强调:‘尤其要研究汉字和汉浯的关系’。(《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8,12至12页)”(石定果:会意汉字内部结构的复合程序,《世界汉语教学01994年第l期》
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字等“语言要素”都存在于言语之中,是对言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的抽象。言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可以叫做“言语要素”。也就是说,“言语要素”就是言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例如,在语音方面,就是一个个:具体的音节的发音和声调.就是一个个具体的词组和句子中的重音、语调等;在词汇方面,就是 个个具体的词怎样念。是什么意思,怎样,旧等等;在语法方面.就是—个词组或——今句子包括哪些词,词与词结合的先后顺序是什么,这个词组或句子表示什么样的意思,句子与句子怎洋联结,语段与语段怎样联结,等等;在文字方面,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字怎么念、
怎么写.表示什么意思,等等。前面谈到,无论是研究语言.还是学习和教授语言,都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首先要以“言语要素”为对象,从“言语要素”入手。 2。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体
语言在本质上是口头的。书面语言的产生远远落后于口头语言,它最初只是以文字形式对口头语言的记录。书面语言产生以后虽然也有自身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且反过来影响口头语言,但是书面语言毕竟不能脱离口头语言。况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掌握书面语言。有些民族至今还没有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就更谈不上掌握书面语言;即使有很发达的书面语言的民族,有的还有大量的文盲,文盲不等于没有语言,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有的只学习口头语言,不学习书面语言,或者以学习口头语言为主,把学习书面语言放在次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讨论语言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着眼于口头语言。
因为语言在本质上是口头的,所以可以说语言都是以声音表示意义的。从语言的角度说,不存在没有声音的意义,也不存在不包含意义的声音,不包含意义的声音对语言毫无价值。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声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并没有客观必然性,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的成员在共同的劳动、生活和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旦约定俗成,就成为相对稳定的形式,任何个人都不能随意改变。所谓相对稳的形式,就是在语言发展的一定的阶段上,一定的意义要用一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声音八代表—定的意义,声音和意义之间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例如:
声音: 意义:
wǒ: 说话人对自己的指称。 hē: 用嘴饮用液体的一种动作。 chá: 用茶叶泡制的饮料。
wǒ hē chá: 说话人通过hē这个动作使chá这种饮料进入体内。 上面的“wǒ hē chá”是三个不同的声音,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
意思。用一定的方式把这三个不同的声音连起来,就成为“ wǒ hē chá ”这样的一串声音,这样的一串声音也代表一个意思。这种代表意义的声音在语言学上叫做语音。
人们在研究语言的时候,把“wǒ,hē,chá”这样的形式叫做“词”,把“wǒ hē chá。”这样的形式叫做句子。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词还是句子,都是一定的语音和一定的意义的结合,都是音义结合体。音和义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了语音,意义就无从表达,离开了意义,语音就无以依附。音和义又是一一对应的,一定的意义只能用与其相对应的语音形式来表示,决不能任意用别的语音形式宋代替。所以说.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里所说的音和义的—一对应,指的是一定的“音”总有一定的“义”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并不是说一个“音”只能和一个“义”相对应。实际上,“音”和“义”之间往往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个“音”往往表示多个“义”,一个“义”往往可以用多个“音”表示。例如“同音词”和“多义词”都是“一对多”。当然,这些也都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任意的。“音”和“义”的这种“一对多”的关系反映厂语言蛇概括性特征和节约性原则。
词和句子虽然都表示一定的意义,但是词只能表示概念(词义),而句子所表示的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上面例子中的“ wǒ,hē,chá”这三个词所表示的部是具体的概念,而“ wǒ hē chá。”这个句子所表示的是这三个慨念之间的关系,所以词和句子所表示的意义属于不同层面上的意义。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词所表示的意义叫做“同义”,把同以上的语言单位所表示的意义叫做“语义”。 3.语言的组织方式是形式结构与语义结构的统一 广义的音父结合也包括形式结构与语义结构的结合。
这里所说的形式结构,指的是词与词的结合形式和词与词结合后的语音形式。
词与词的结合形式就是一个词组或句子由哪些词组成,什么词在前,什么词在后。例如,“wǒ hē chá。”不能说成“”也不能说成“h
ē wǒ chá。” “chá wǒ hē。”可以说,但是跟“wǒ hē chá。”的意思和用法不完全相同。
前面谈到,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因此词与词的结合也包括词与词的语音形式的结合。但是词与词结合后的语音形式并不是词与词的语音形式的简单加合,例如.“wǒ hē chá。”这个句子的语音形式还包括变调、句调和逻辑重音等。wǒ的原调是第三声,跟hē这个第一声结合后,就要变成半三声,这就是变调。因为“wǒ hē chá bù jiǎng jiù chá de hǎo huài。”是一个句子,所以书面上有一个句号,说话时要用句调(降调)。如果是在“wǒ hē chá”(我喝茶不讲究茶的好坏。)这个言语现象中,“wǒ hē chá”就不是一个句子?也就不能用句号或句调。 语言的语音形式除了词的语音形式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句调和句子中的逻辑重音。
句调是句子的主要标志。带有句调的言语现象哪怕只用了一个词,也是一个句子;不带句调的言语现象无论由多少词组成也不是句子。试比较: ①谁? 我。 谁去上海? 我去上海。
③我去上海的时间还没有??
例①是一问一答的两个句子,虽然问句和答句都只用于一个词,但是它们郡带有句调。例②也是一问一答的两个句子,句中同样有“谁”和“我”这两个词。但是这两个词都不带句调,它们只是句子的一部分。从词的数量上看,例③包括的词最多,但是这是一个不成句的言语形式,不可能带句调,汉语句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升降,用于区别句子的类型:疑问句一般用升调,其它句型——般用降调。
逻辑重音用于区别句子的意义,突出句子的信息焦点。由同样的词组成的句子,如果逻辑重音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往往不同。例如“wǒ
hē chá。”这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逻辑重音,逻辑重音不同,句子的信息焦点也不同。如果逻辑重音在wǒ,回答的问题是“谁喝茶?如果逻辑重音在hē,回答的问题是“你喝不喝茶?”如果逻辑重音在chá,回答的问题是“你喝什么?”又如在“我去上海。”这个句子中,如果逻辑重音在“我”,回答的问题是“谁去上海”;如果逻辑重音在“去”,回答的问题是“你去不去上海?”;如果逻辑重音在“上海”,回答的问题是“你去哪儿?”。可见,逻辑重音所在,也就是句子的信息焦点所在。 我们所说的语义结构是指语义关系的构成,它反映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例如,wǒ是一个概念,hē是个概念,chá也是一个概念。在“ hē chá。”这个句子中,wǒ是动作的发出者,也叫施动者,hē是一种动作,wǒ与hē的关系是施与动的关系。可以叫做施动关系;chá是hē的hē对象,是受动者,它与以的关系是动作与动作接受者的关系,可以叫做动受关系;wǒ与chá的关系则是施受关系。
形式结构不同,语义关系也不同。例如.“wǒ hē chá。”这个句子的语义结构是“施 动一受”;“chá wǒ hē。”这个句子的语义结构是“受一施一动”。这说明,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是一一对应的,一定的语义结构要用一定的形式结构来表示,一定的形式结构只能表示一定的语义结构,这就是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统一。
我们说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是一一对应的,指的是一种形式结构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语义结构,一种语义结构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形式结构。而不是说一种形式结构只能有一种语义结构与它相对应,—种语义结构只能有一种形式结构与它相对应。实际上,就象“音”和“义”的关系往往是“—对多”的关系一样,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也常常是“一对多”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形式结构有可能表示多种语义结构,一种语义结构也可以用多种形式结构来表示。例如,“考物理、考大学、考研究生、考老师”等,形式结构相同,语义结构却不同。“因为交通不方便,所以我们不常常见面。”“交通不方便,我们不经常见面。”形
式结构不同,语义结构却一样。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这种“—对多”的关系反映了语法的概括性特征和语言的节约性原则。 4、语言用于交际的方式是通过言语进行表达和理解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上具。这里所说的交际.就是互相传递信息,以达到彼此厂解或理解。互相传递信息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别的手段,所以交际又可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我们这里只讲语言交际。语言交际的具体方式就是通过言语进行表达和理解,交际活动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必须由交际双方同时参与。当交际的一方进行表达的时候,交际的另一方处于理解的地位,反之亦然。表达就是输出,要通过说和写;理解就是输入,要通过听和读。说和听是口头交际,用的是口头语言;写和读是书面交际,用的是书面语言。(注:我们这里所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浯言”跟“口浯”和“书面语”不是等同的概念。后者是对语体的区分,前者是对交际方式的区分,跟语体无关。写在书面上的“口语”也叫“书面语言”,“书面语”用于口头表达时也叫“口头语言”。)语言交际的具体方式可以用下面的图表来表示:
表达 理解 (输出) (输入) 口头语言 说 听 书面语言 写 读 具体交际活动中的听、说、读、写都是跟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的,都是言语活动。这种言语活动离不开言语要素,但是言语活动的能力不是通过言语要素的传授就能自动获得的,而是要通过实际练习才能掌握,所以言语活动不是体现为知识,而是体现为技能,我们把这种技能叫做“言语技能。”
言语表达要达到交际目的,就不但要讲究言语的正确性,而且要讲究言语的得体性。所谓言语的正确性,就是言语中的语音、同和语法结
构等等都符合语言规则;所谓言语的得体性,就是表达的内容和对语音形式、词、语法结构、应对方式等的选择等都符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的特点。言语的正确性是由语言规则决定的,言语的得体性是由语用规则决定的。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言语表达就是在语用规则的指导下对言语技能的应用,言语交际也是一种技能,我们把这种技能叫做言语交际技能。 5.语言是一种系统
言语不是杂乱无章的,不是言语材料的任意堆砌,言语材料的任意堆砌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交际,要有效地进行交际,就必须用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一系列的规则来支配言语,这种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一系列的规则就是一种系统。凡是系统都包括—系列既相对独立又以一定的方式互相联系的子项。系统由子项组成,又以—定的方式统摄、规约子项。在大的系统中,子项也是系统,作为系统的子项叫做子系统。无论是系统还是子系统,其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受一定的规则的支配。语言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它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用系统和(书面语言的)文字系统等子系统。 6.语言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人类之所以有自己的语言,首先是由于人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人的大脑既有形象思维的能力,又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些就是人的主观条件。动物之所以不能学会人类语言,就是因为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是语言离不开人类社会,因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一定社团的成员约定俗成的,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语言既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没有产生和发展的可能。个人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狼孩之所以没有学会语言,就是因为脱离了人类社会。语言也离不开大自然,因为语言最初是人们在集体劳动中,也就是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关系不但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且也是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对每一个个人来说,人类社会和大自然都是客观世界。
不同民族的语言系统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有共同点,是因为各民族成员的主观条件相同,生活环境、所接触到的现象大部分也相同或基本相同。例如,日月星云,饥渴冷热,生老病死,人际交往,等等,是所有民族都能见到的普遍现象,这些普遍现象都必然要反映到各民族的语言系统中,这些就是形成各民族语言的共同点的客观基础。有不同点,是因为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社会和文化背景等不完全相同,因此所接触到的现象不完全相同,观察现象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这些就是形成各民族语言的不同点的客观基础。
以上情况都说明,语言系统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客观世界是外因,主观条件是内因、无论是一个民族的语言,还是一个社会成员个人的语言,都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 把上面的讨论归结起来,我们认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以言语形式进行表达和理解的—种音义结合系统,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对语言的本质和特点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语言与文化
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人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学习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必须同时进行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我们这一节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是为了讨论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因素。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不太确定的概念,因此很难提出一个关于文化的明确的定义。盛炎谈到,关于文化的定义,有的说有一二百种,有的说有
上万种。(盛炎:《语言教学原理》第78页,重庆出版社,1990)定义不同,说明观察文化的角度和对文化内涵范围的理解不完全相同。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1871)—书中说,“文化是—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后来,美国一些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如奥格本、亨根斯以及维莱等人,又补充了“实物”一项内容,把上述定义修正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转引自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顾嘉祖等主编《语言与文化》第3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编纂的《哲学小辞典》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上述定义实际上是说.“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人类创造的、在一定的人类社团中存在过和存在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都属于文化,只有天然物质除外。这是对“文化”的最广义的解释。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作狭义的理解。例如,我们常常把“文化”跟科学、教育相提并论,这时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和艺术;当我们说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时,是指他受教育的程度;从文化用品商店陈列的商品看,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又不一样。天津有条“文化街”,那里的商品有文具、体育用品、艺术品、土特产品等,总之,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上下文中,“文化”—词的涵义不完全相同,对“文化”分类的角度也很不一样,例如我们通常把风俗习惯叫做“习俗文化”,把在历史上形成、至今仍保留的文化传统叫做“传统文化”。此外,还有所谓“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大写字母‘C’文化,即正式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小写字母‘C’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惯。”(黎天睦Timothy Light:
《现代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第75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一般说来,人们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所谓观念文化,主要指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在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如宗法制度、姓氏制度、婚姻制度、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官制、兵制等等。??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如园林、住宅、服饰、烹饪、器具等等,它们是入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程裕祯:《中国文化揽萃》第3~4页,学苑出版社,1989)张占一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和“交际文化”(cultural cammunication information)两大类。(张占一: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语言教学与研究01984年第3期)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既要教知识文化,也要教交际文化,但是交际文化的教学是近年来提出的新课题,所以我们把交际文化的教学作为讨论的重点、交际文化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 990年第3期),暂且把它们分别叫做“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非语言交际文化”实际上是语言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的文化因素。语言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 (1)信号。例如交通指示灯,红灯表示必须停止前进,绿灯表示可以前进。
(2)标记。如商标、路标等。
(3)体态语。包括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等。哑语也属于体态语。
常用的信号和标记各国几乎是通用的,但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体态语往往有一些区别。例如多数国家和民族用点头表示赞成、理解等,用摇头表示不赞成、不理解;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正好相反。我在尼